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901 3
2007-01-22

考试时代我们如何读教育

  面对大把大把的经验,层出不穷的大师,辨别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即是辨别何谓教育及其方式

  一种教育经验:华德福

  学校是一段旅程 教育是一个过程

  最近,我遇到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他说:“做了父亲以后,才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对怎样教育孩子几乎一点用也没有。”我深有同感。虽然我是物理学硕士,但做了母亲后,我才意识到,在育儿方面我是多么地贫乏。但正是出于母爱,2001年8月我出国学习华德福教育,2003年4月回国后,第一件我想做的事情就是翻译华德福书籍。

  可是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我遇到重重的障碍。编辑们听了我的介绍后,总是说:“华德福的教育我也喜欢,但现在的父母想看的是如何让孩子考上大学,尤其是如何考上国外的名牌大学的书,你翻译的书没有市场。”前前后后我找了9家出版社,都失败了。直到我遇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桑海,这套书才得以问世。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被这句口号迷惑住了,恨不得让1岁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开始认字、数数。其实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运动会上,起跑第一名的运动员,常常并不是冠军。华德福教育明确反对在幼儿阶段进行单一的智力开发,“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比赛。”(选自《自由地学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谐发展,为孩子未来的智力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孩子是通过“做”来学习,给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时间,给予他们艺术体验的机会,给予他们参与生活的空间,他们会成为健康、开朗、自信的人,成为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人。

  我发现,有些家长对老师的做法,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掩饰地说出来:“你们老师怎么会这样?”或者给朋友打电话,强烈批评教育弊端,不顾及孩子在一旁。学习华德福教育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学校是一段旅程》的作者芬瑟是一位华德福小学老师,他给三年级的孩子讲述圣经中旧约的故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想做出决定,但他们必须先发展出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旧约故事可以让孩子体会权威的智慧,“并通过权威之声得到引导——发展辨别真伪的能力。”外在的权威可以激发孩子寻找内在权威之声,总有一天,“内在权威之声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高的权威。”如果我们过早地让孩子暴露在批评声音中,长大后,孩子就可能失去对伟大人物和事物的崇敬之心,阻碍孩子从中学习,因为他们首先是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华德福教育经历8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里能够扎根、生长,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2005年我在北京尝试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式幼儿园,每当遇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临近时,我就开始寻找有关的童谣、故事、歌曲、习俗等,教室的布置洋溢着节日气氛。到了节日这一天,厨师、老师和孩子们还一起准备节日食物,比如元宵、粽子、饺子等。有人大声呼吁对孩子进行传统经典教育,我完全赞同,我想和孩子们一起过传统的节日,也应是经典教育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洛森说:“周而复始的节日本质上是一种循环。每年的重复出现提醒我们某些事物是永恒的,某些事物高于日常的单调。”“即使我们拥有现行的观念,也没有理由不重新思考和复兴古老的庆祝方式。”(选自《解放孩子的潜能》)

  在为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的同时,我的生活也被改变。2006年的春节,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门上贴了对联,在厨房贴了灶神像,还贴了窗花。我突然强烈地感觉到所有这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民族魂”,节日让我感受到自己所属的“中国魂”。

  我曾经问过一位妈妈,为什么送孩子上华德福学校,还当上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她提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是集体中的个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个人对集体、对大自然负有责任。在幼儿园,孩子们就开始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我是一棵老橡树,高高地站立,

  我伸展双臂去触摸星星。

  我想拥抱这个世界,

  我们是一家人。

  □ 吴蓓(特约书评人)

  一个教育个案:周婷婷

  许多不可能都是可能的

  在中国的小明星里,周婷婷算得上一颗异常明亮的星了。她虽然是一个聋女,却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后来又赴美留学……作为一个青少年的研究者,我深知在这些奇迹的背后,自然有心灵的花朵在绽放,但那一定是用奋斗的心血与辛酸的眼泪所滋养的。因此,我一直期待经历非凡的少年明星写出摄人心魄的自传。周婷婷能做到吗?

  当我从网上读着周婷婷发来的样章,当我背着她的书稿在出差的途中阅读,我发觉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而最吸引我的是两个字:真实。

  完全超越了我的担忧,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周婷婷很少渲染昨日的辉煌,反倒是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荣誉背后的痛苦与反思。譬如,她写了评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之后,荣誉光环使自己被孤立了,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她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甚至将一位男生的文具盒摔到地上。再譬如,周婷婷主演电影《不能没有你》,曾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她却觉得那是一场虚幻的噩梦,“失望的情绪像洪水一样吞噬了我,让我喘息不得”。

  然而,周婷婷之所以能够奋斗到今天,她靠的绝非怨天尤人,而是一颗拥抱希望的心,这颗心使她能够把苦难变为营养,使她能够把痛苦变为快乐,使她能够把失败变为成功。例如,在拍电影和宣传推广电影的坎坷经历中,周婷婷思考最多的是残疾人的权利与尊严。她为这部关于聋人生活又是聋人主演的电影却没有字幕而愤愤不平,因为加了字幕聋人才能看明白啊。她写道:“残疾人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开心地活着,并快乐地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残疾人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尊重和理解。”或许可以说,关于人的思考从整体上提升了周婷婷的品格水平,使她内心里积聚起一种文化的力量和挑战的勇气。

  “一种要为残疾人做事,为聋人做事的责任感,就像发芽的种子一样在我的心中破土而出,坚强而执著地生长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信念,周婷婷决定去被誉为“聋人王国”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留学,这是世界上唯一为聋人和重听人所设的综合大学,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聋人精英。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小聋女,能够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再读一点书就不容易了,怎么可能成为大学生,又怎么可能远涉重洋到地球另一端去留学?可是,周婷婷就是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不但成功进入加劳德特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波士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同时录取为博士生,还过上了自信而快乐的正常生活。

  一个小聋女走向幸福的奥秘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是家庭之爱与社会关爱创造了奇迹,尤为关键的是,这种人间大爱化作了人生高目标和成功的体验。在周婷婷8岁的时候,父亲已将全世界盲人、聋人的英雄海伦·凯勒的事迹,深深播进女儿的心田。正因为有了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周婷婷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从而使其信心十足。如她自己的回忆:“那个时候,我的自信心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就像一个顶级的武林高手,手持千年宝剑披荆斩棘。”“我虽然是个聋人,却做到了连普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呢!”由此可见,对榜样或偶像的高度认同及其成功的体验,是幸福人生的信心之源。思考周婷婷的成长使我产生了奇思妙想,一个小聋女怎么变成了“小龙女”呢?聋字是由龙和耳组成的,是龙的耳朵。周婷婷以非凡的努力,使自己有了一双“龙的耳朵”。因此,她能够见人之不见,闻人之不闻,悟人之不悟。这恰恰是本书最传神之处。

  《墙角的小婷婷》这本书是值得广大青少年及其父母、老师一读的。因为周婷婷的成长证明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我们曾经认为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原来都是可能的,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一个教育者个案:王金战

  鱼和熊掌兼得的沟通术

  书名中赫然在目的“英才”两个字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更令我好奇的是,这个让众多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的王金战老师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法术,敢喊出“造就英才”的口号?对于像王金战这样一个北京重点中学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让这些孩子都能成为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得让大部分能考进大学的孩子直接进北大上清华读牛津入哈佛。这几乎是一般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

  不过话虽说到这儿,可是我并不认为能进北大清华的才算是英才,而且可以看出,这也不是王老师书中为英才定义所下的惟一标准,否则也就违背了王老师所倡导的“怎样造就英才”的初衷。王老师当然不会仅仅以一连串北大清华入学率的数字来支撑整本书,我觉得这只是他抛砖引玉的一个引子,因为就目前社会来说,靠数字说话的入学率才是硬道理。很多年来,大家都在骂升学率,但没有谁能真正视之如粪土,否则他们就将被社会弃之如粪土了。

  所以撇开入学率那些单调无聊的数字,我觉得这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因为我看见本身在中学里就少见而在高中毕业班更是几乎绝迹的“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他那些所谓的“方法论”是那样地让人兴奋给人启发,同时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王老师在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里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老师的学生不在学校受折磨却仍然有可能在家里受煎熬,但我觉得,仅仅在课堂教学上做到给学生松绑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中学几年读下来,也能成为一个心态健康心智健全的人。当然,能顺便把北大清华给读了,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就算进不了这样的所谓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而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

  不用我来耸人听闻,大家其实都有体会,我们这个社会里,有用而成功的人可能越来越多,但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源头我不知道在哪里,但教育肯定是一个祸根。我记得在苏格拉底或者孔子那个时代,教育和学习,都是一件让人开心同时也能让人受益的事情,但现在一般而言,开心的事几乎找不到一件,而受益也仅仅变成了升学。做题目学攻略加班加点拼的都是卷面的几分成绩,北大清华倒是进去了,而人不少都变成了书呆子。有天分的人后来自救突围,更多的人,成了这种烂教育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

  我觉得王老师本人或许不是一位快乐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天才的而又能够让人快乐的沟通大师,所有当老师的以及当家长的,都有必要把它当成一本很有价值的与孩子沟通的指南来读。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强烈的和学生及自家孩子交流的愿望,但多数情况下却苦于缺乏真正平等的观念,也囿于急功近利的念头以及在方法上不得要领而在功效上适得其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除了第二章《拿高分是可以轻松的》是专讲学业和学习方法的,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和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来现身说法,而全书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回想起我刚翻开这本书头几页的情形,我几乎伤心得落泪,那些作为王老师卓越成就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其实并没有引起我多少敬意,相反却总是紧张而揪心。我曾一度庆幸自己是一位教师但却不用饱受升学率之苦,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用不了多久也将和我孩子一起被逼上高考这条绝路。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稍稍感到了一点安慰。它多少让我相信,做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同时又能体面地成为北大清华学子中的一员,这所谓的鱼和熊掌,原来也完全是可以兼得的,至于这鱼和熊掌的得主是不是一个“英才”,我才不管呢。

  □ 马孔多(书评人)

  ■资料链接

  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鲁道夫·斯坦纳(或译为史代纳)在德国创办了的一所华德福学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共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77所完整的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1706所独立幼儿园,549所成人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

  华德福学校的毕业生中,有挪威总理斯托尔滕贝格、德国内政部长席利、美国运通公司CEO谢诺尔特、著名作家米歇尔·安德、赛车冠军费豪、电影明星娜塔莎·金斯基等。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德国前总理科尔、德国前外交部长根舍、德国教育文化部长何曼雅、实用计算机之父汉茨·尼克斯道夫、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电影明星保罗·纽曼等人则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华德福学校。

  在中国大陆,德国人卢安克最先在广西农村推行华德福教育,曾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吴蓓、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实践。

  ■声音

  谁可以教育我们

  关于教育,我们已经谈论得很多,太多了。我们在各种场合听到它。我们时代的每种弊端最后都被归结到它的头上。教育这个词,已经像使用过度的皮筋一样,失去了弹性。失去弹性的一个标志就是,当你踱到书店的教育专柜时,会看到各类教育我们如何担当父母的书,它们包装各异,浩如烟海。它们如此多,几乎和励志类图书一样多。和励志类图书一样,它们中的明星也会被码成一沓一沓,占据大书店的耀眼位置。

  比如,《如何打造×××男孩》《××教子100方》;比如,《耶鲁女孩……》《哈佛女孩……》;比如《抓娃娃从零岁开始》《威特的父亲》。等等等等。

  我很愿意说,这是一个进步。

  二十年前,很少有父母认为自己应当被教育。他们自顾不暇,他们懵懵懂懂,他们相当自以为是,他们凭本能做着父母,跟小白兔的妈妈一样。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像石头一样长大,最多,像草一样长大。他们喜欢说的一个词是,顺其自然。

  现在,他们突然改变了。顷刻之间,情势发生了难以理解的变化。现在的父母,突然变得非常谦卑。他们冲到书店,抓起一本书就走,或者抱着一摞书就走。他们在夜班之余、在公共汽车上、在厕所里,辛勤地学习着,夫妻之间忘我地讨论着,理解着自己作为一个父母的必要素质。那么多的禁忌,那么多的该当如何,那么多的高招。他们根本没注意到,这些条款之间互相指责彼此之间根本不能兼容。他们在相互排斥的教育理念里忽左忽右,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能。他们头天遵循一本书上说的,面对孩子满嘴阿谀之词,第二天他们遵循另一本书上说的,给那孩子一记耳光。

  看完一本书,他们开始焦虑。他们觉得自己从前简直错了,他们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最好时光时光不再来他们根本就是犯了罪啊。他们揪住自己的头发往墙上撞。

  每个父母都怕吃亏。这么多年,他们吃的亏已经太多了,他们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亏,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当代中国的独特现象,这背后的集体心理相当值得研究。

  书商们欣喜地、不动声色地看着这样的变化。他们发财的机会到了。

  这就是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情形。我们已经看到了。剪刀加浆糊,创造了如此多的书市奇迹,如此多的不负责任,如此多的混乱不堪。

  有些时候,在一个城市的购书中心里逛荡,一种虚无感会突入袭来。这么多的思想,这么多的经验,这么多的大师,这么多印着字的纸,叫我们如何自处?但,不要慌,细心地看看,经过很多次的购买错误和对时间的浪费,你会发现,其中真正的东西并不多,源头性的、原创性的,仍是那极少数,它们挤在狭小的角落里,只为很少的人注意到。

  正是这样。严肃的教育类图书仍然是砂石里的珍珠。当我们练就一双好的眼睛,学会去发现、辨别那些原创性的、源头性的文字和思想时,你会发现,后面那些浩如烟海的废纸都是从它们而来而且抄袭得相当拙劣。

  比如,卢梭的《爱弥儿》;比如,洛克的教育思想;比如,皮亚杰对儿童发展心理的深邃洞察;比如,蒙泰梭利博士的教育思想,她的思想引发了半个多世纪来的蒙氏教育浪潮;比如,史代纳博士的人智学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推导了当今的华德福教育浪潮。

  这些教育思想不是一时性起,也不是对某种怪异的、缺乏安全感的集体无意识的迎合之作,它们基于对人类智慧、甚至人本身的深深理解,基于对儿童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深深尊重,以及对我们身为父母的教育本能的深深体谅。

  还有那些有天分直觉的教育实践者,对儿童有真挚的爱和尊重的普通个人,他们的观察、经验、记录,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对象。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看到伟大的海伦·凯勒的老师莎利文的记录,会看到前苏联的优秀教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笔记。

  我们应该看看这些。然后用它们来对照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在自己身上反省的。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没有人可以教育我们,没有人可以被教,除非他发现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 09:52:00
真的,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凭本能!!!真是要改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 13:34:00

用不了多久也将和我孩子一起被逼上高考这条绝路。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稍稍感到了一点安慰。它多少让我相信,做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同时又能体面地成为北大清华学子中的一员,这所谓的鱼和熊掌,原来也完全是可以兼得的,至于这鱼和熊掌的得主是不是一个“英才”,我才不管呢。

——或许,“读完这本书后,我稍稍感到了一点安慰”。其时其境,我也希望早早地读上这本书,从中找出些慰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2 13:30:04
没办法,谁让我们赶上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