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531 23
2007-01-22
<P>一方面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极低,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无法理想就业。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无法理解的矛盾。</P>社会、ZF、大学、学生个人在这个矛盾中都扮演什么角色,各自又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20:52: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 21:26:00

斑竹似乎设置了一个很大的命题,其实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就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我不想做长篇论述,选摘一个我认为比较好的原因分析,抛砖引玉吧!引书内容如下: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 09:13:00

2楼的说得我们都没有话说了。 经典!

想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啊,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 09:13:00

楼上谈了就业难原因,有些是,但有些并非是。

大学生就业难是谁的失败?——追根溯源,应该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失败。表面看,我们大学生是多了,但为什么有些用人单位会招不到人?有些专业人才供不就求,需要用人单位去预订呢?有些地方人满为患,而有些地方却乏人问津呢?

从表面或暂时看,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多了,但实质上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多,而是太少了;中国至少在今后相当即长一段时间应当加大对教育的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并经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国民教育总体水平。今年五月,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而中国大学入学率仅名列世界第78位,并提醒中国“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未来毕竟是要靠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来实现,教育是未来的发动机。

故此,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妨碍了高校自身应对市场的自主机制调整,如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调整、培养标准的调整、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的调整……。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很多计划体制的色彩,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映是非常迟钝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输出同质的人才模式,这种追求整齐划一的培养机制,当然不可能有效地鼓励引导各个学校培养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人才,也不可能重视学生能力与个性培养,当然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与就业需求指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 11:01:00
以下是引用cuiww1216在2007-1-22 21:26:00的发言: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身在其中,深有体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3 11:43:00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以下是引用xuexi2003a在2007-1-23 11:01:00的发言:

身在其中,深有体会.


能否说明,这恐怕并非理由。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已非过去只有教材这一途径了,现实的网络信息交流,学生居然还“对现实社会状况仍然十分隔膜”,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至于说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或许有某几门公共课学科是这样,但如果说所有的,则就不求是了,因为我们引入了很多教材都是西方的。教师属海归派的,也不在少数,他们知识结构应该是更新过的了,可为什么质量仍旧低下,这是需要直面的。

问题在于我们学术研究氛围缺乏,还在于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僵化,还在于教学方法陈旧使理论并不能结合实际,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与教学中的某些机制“制约”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而所说这些,其根本原因在于不但“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进程的需要,它还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1:48: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