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FII香港遭冷遇 英国《金融时报》旗下刊物《Ignites Asia》主编 
丽塔•拉伽斯•德拉莫斯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纷纷发足狂奔,希望旗下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基金率先起跑,目前它们当中只产生了几家胜者。
许多公司都在挠头不已,想不明白自己会高估市场对RQFII产品的需求是什么原因。它们原以为此类基金在香港肯定会取得成功。毕竟,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在香港市场引起了持续的热议。
自2009年1月以来,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长了近10倍。人们相信,人民币持有者只是在等待抢购某种投资产品——这种产品要能让他们有机会投资于内地证券市场,并且收益率高于他们的存款账户(为50个基点)。
然而,除了少数几家RQFII基金管理公司达到了资金募集目标以外,此类基金的总体销售状况逊于预期。要如实反映这类基金的销售现状,必须看看它们是以多快的速度被推向香港零售市场的。
去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CSRC)发布了RQFII项目的试点管理办法,并在12月22日发放了首批RQFII产品牌照。证监会很快又发放了更多牌照,批准了总共17亿美元额度的产品。该试点项目的总投资额度为200亿元人民币,合31.7亿美元。
香港证监会(SFC)在19天内批准了18只RQFII基金,这种速度据信是前所未有的。另有3家持有RQFII牌照的资产管理公司,其基金产品正在等待审批结果。
如此的基金审批速度,在不经意间将香港许多RQFII基金发行人置于不利地位。争当第一、起码不要垫底的心态,使得多只基金在1月份的一周内相继推出,而当时散户投资者还在庆祝中国农历春节。许多基金已到了发售的截至日期;但由于尚未达到额度,有一些基金延长了发售期。
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China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和嘉实国际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HGI)等公司完成了RQFII基金全额认购。这两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将发行成功归因于它们的品牌名称、母公司的发展史以及自身在香港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发展史,还有与分销商之间的合作。
HGI驻香港的首席执行官蔡秉华(Choy Peng Wah)表示,该公司的嘉实人民币固定收益基金(Harvest RMB Fixed Income Fund)通过中国银行(BoC)、汇丰银行(HSBC)和花旗银行(Citibank)向个人投资者发售,这三家银行的总销售量占到了基金总销量的64%。他补充道,HGI也通过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销售基金,这两个渠道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7%和9%。
蔡秉华表示,HGI和零售代销商的关系是实现全额认购的关键。“我们在产品推出前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和这三家零售代销商进行合作了。”
他补充道,银行投资顾问不能对某种特定产品表现出倾向性,但是,假如一位投资顾问对一家公司或一种产品相对比较了解的话,那么,当投资者无法选择在他们看来都差不多的投资产品、因而发出疑问时,这种了解肯定就会起到作用。由于中国证监会规定,RQFII基金投资内地债市的比例不得低于80%、投资内地股市的比例不得高于20%,所以各家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也大同小异。
“如果你是个散户投资者,你是会把18只在售RQFII基金都研究一番,还是会到一家银行网点去——比如汇丰银行——让他们给你介绍一下他们正在代销的6只或8只RQFII产品?”蔡秉华表示。“汇丰银行的人员会向你娓娓道来,而RQFII基金产品的差别非常小。唯一真实的差别在于公司的实力、历史以及其所掌握的资源。”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那些销售最差的是知名度较低的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有些基金的认购额甚至未达到1亿元人民币的关口。
在一家发行了一只RQFII基金的香港公司就职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当然自问过了,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
“每人都争当第一。香港人的心态就是要设法当第一。这种争先恐后的心理造成了当前的瓶颈。”
"我们大家都高估了需求,即便那些实现全额认购的公司也是如此。在将自家产品的潜在收益率与人民币存款账户的利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认定,储户很快就会取出钱来购买基金。"
从长远来看,当前QRFII基金的销售瓶颈可能并不要紧,因为对于那些寻求投资人民币并更深入参与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些产品仅仅代表了又一轮机遇而已。
对于那些没有完成募集目标的公司来说,有一个因素可能会迅速扭转其RQFII基金销售困局,这就是获得全额认购的基金公司的表现。
评级为A+及A+以上的中国ZF机构债券平均收益率约为4.5%至5.5%。人们还认为——在某些人看来是最好的情况——RQFII基金中股票投资部分的收益率可能还会高个1%至2%,那么与人民币存款利率相比,大约5%至6%的年净收益率可以认为相当可观。
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如果实现了上述收益率指标,将会让更多的投资者更加地相信,RQFII基金尽管存在风险,但还是值得投资一把。”
“上述收益率数字是年度数字,但实际上来说,人们会在1个月、3个月或半年之后对我们做出判断。短期表现非常重要。”
本文最初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旗下刊物《Ignites Asia》,作者是该刊主编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