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问题批判
西方经济学意图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有限的资源和人类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期望通过某种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但实质上,这一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西方经济学从配置资源而不是人类自身着手,是没有抓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 基本假设的批判
西方经济学建立在一系列并不存在的假设之上。其中一个假设便是理性经济人。但这一假设是没有现实基础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社会必然由包括道德、宗教、意识形态等要素有机构成,并以此影响人的世界观和行为。西方经济学抛开了人的社会性,假定人是无感情的、自私自利的。那么由此得出的所谓经济学理论必然将人类引向歧途。结果就是“假设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循着这一理论,人类将走向本不存在的假设中去——自私、自利、冷漠、短视。
三、 自由竞争与经济危机
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倡导的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经济活动由“看不见的手”来组织,并能达到有效配置。但问题是,这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都知道,市场是有边界的,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但在现实中,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的,而社会的消费是无计划的,或者说是不可预知的。这就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种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就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过剩不仅使繁荣时期的成果(如果有的话)丧失殆尽,更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解决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自由竞争的结果竟然是垄断,“看不见的手”为自己挖掘了坟墓,真是莫大的讽刺!
四、 凯恩斯的南辕北辙
1929年的大萧条让凯恩斯的理论得以大行其道。凯恩斯否定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一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而应该进行需求管理,以达到供求平衡。这就与解决问题的真正方向南辕北辙——问题出在供给过剩,而他的药方是需求管理。让需求去适应供给,无异于把有限的资源尽快地消耗掉,以满足人类自私的欲望和符合所谓的经济规律,可谓舍本逐末、削足适履。而根据这一理论创造的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不但不能避免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反而造成虚假繁荣,或使经济陷入滞胀的痛苦。
五、 西方经济学的末路
凯恩斯之后,各种西方经济学流派五花八门,各执一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当下的全球经济危机束手无策。经济学发展到现代,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数理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让经济学越来越不像一门科学——理论是空洞的,应用是无效的。当人们欲望的上限不断被突破,快乐的阈值不断被放大,面对着污浊的空气和拥挤的道路,人类不禁要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什么?物质的满足真的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快乐?”
人类的觉醒之时,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末路之日。那时,人们将会痛恨自己被西方经济学带入歧途如此之久。而那些建造这空中楼阁的经济学家们,将在历史的车轮后面自言自语、自怨自艾……
(小弟才疏学浅,不成熟的思考,欢迎大家讨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