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3186 24
2012-03-01
11月份开户至今盈利超90%(去杠杆的话60%),现持仓:
QQ截图20120301132232.jpg

作为在港股市场上的首次买入股票,李宁(HK.02331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想和回忆。20119月至10月,香港股市暴跌,恒生指数低见16000点,创两年新低。虽然一直以来,港股的估值低于A股,但经历此番崩盘式下跌,只能用天上掉金豆来形容了。碍于程序繁琐,当开户成功可以买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021日,彼时,作为直接诱因的雨润食品已经自7.5元低位上涨至12元——已经相对不安全的价位,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寻找目标。

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在H股市场的考虑范围仅限于内地上市公司,而深受管理层动荡,竞争激烈,库存积压等因素影响的李宁股价已经由10年的32元峰值跌至6.5元,此价位甚至低于08年金融危机时的低位,创自05年以来的6年新低,市值由330亿跌至60亿,预计11年纯利为4-5亿,PE125年平均分红率为7%,从宏观上看基本满足本人对所买入股票的要求。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品牌的影响力,企业的战略,行业的未来以及管理层的能力。

李宁的发展历程无需多述,基本上就是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对体育服饰等需求增加的机遇下壮大的,而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使其品牌影响力达到巅峰,也是在那一年,李宁重夺中国体育服饰NO.1的地位(以销售额计算),盛极而衰,也是在那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国内体育行业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而李宁的品牌运营,战略规划,管理层眼光等尤其突出。由于预计08年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各主要运动产品生产商(AD,NIKE,PEAK,ANTA,LINING,361,XSTEP,KAPPA)等都扩大了生产规模,然而,需求却并没有如预期般暴发,在低价位刺激下,首先生产高端产品的AD,NIKE首当其冲,开始了第一轮的去库存化,该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半左右。与此同时,国内体育用品公司还在自以为打败了AD,NIKE的美梦中沾沾自喜,然而好景不长,自身的问题也开始暴露10年下半年开始,李宁开始整合分销商,同时引入工厂折扣店模式,拉开了国内体育厂商去库存化的序幕。受此影响,李宁11年上半年销售额42亿,与10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并且已经落后于安踏(在此,我有理由怀疑安踏通过向经销商铺货以求在名义上得到NO.1的地位,从而在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满足下丁个人的虚荣),同时,由于宏观经济面的原因(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房租上升等),利润下降50%2.9亿,并同告称下半年情况亦不容乐观,受此影响,投资者的悲观情绪急剧蔓延,大量抛售导致李宁股票再创新低至6.2元,继而引发了关于李宁的未来的质疑,一个广泛流行于媒体间的说法为李宁的时代已经过去,甚至还有新闻采访一位90后对李宁标志的看法时引用“这个标志好山寨啊”,在这里,请允许我做一点点的评论,如果李宁的标志山寨,那么安踏的标志很创意?或者匹克的名字很独特?又或者特步很SPECIAL(要知道,还有个锐步在先呢),也就是说,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都被人拿来说事,而一般在上述情况下,相关的公司的股票都会出现极度低估的状况,而对以上的质疑,在做了一些网络调查,实体考察等之后,结论为:实际情况优于投资者的过度悲观预期,李宁的股票应该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提供可观收益的品种,买入均价6.5,卖出均价9.4,时间3个月。

首先,质疑李宁的增速慢于其它同行的看法,本人的结论为:所有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是李宁因为错误的价格策略而导致问题最早暴露而已。在高估自己的品牌影响力的判断下,李宁的管理层错误把品牌美誉等同于价格高低,在价位上大有赶超AD,NIKE的架势,而与此同时,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导致本来出于性价比考虑而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投向AD,NIKE阵营;而体育用品行业又是典型的偏向于寡头垄断的竞争行业,存在着偏折的需求曲线,又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向下寻求更低价的产品,两部分分流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库存快速积压,此为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行业普遍存在的供过于求,这个是我在调查了近20家店面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果不其然,在李宁公告之后的两个月内,安踏,特步,匹克的公告都显示库存增加,12年订货增长疲软,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行业低谷,不是李宁一家的问题。显然,在一个不会消失的行业的低谷时期,在相关公司股价严重低估之机,投资者的过度悲观会提供一个相当诱人的机会,也是所谓的“戴维斯双杀”。

其次,管理层眼光及受其影响的品牌战略。在这个问题上,本人也表示对张志勇为CEO的管理层非常失望。作为从CFO转为CEO的经理人,张志勇欠缺的太多了,比如品牌战略和运营,对行业前景和产品分类的展望以及组织架构的朝三暮四。在品牌战略上,仅举一例就可以看出李宁公司缺乏品牌动作的经验,当年代理KAPPA时毫无作为,后来剥离之后在张义红领导下迅速跻身几大国产品牌之一,足以证明李宁的管理层在此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只平庸,甚至可以称为匮乏,现在仍在运营的乐途(LOTTO)及其他子品牌依然是令人极度失望,创立新动子品牌以期占领中低端市场更是错误的一招。还有饱受诟病的“90后李宁”的,作为运动服饰类品牌,其是否流行跟设计款式,对时尚的把握,对体感舒适度的关联更大,标志或者口号反而是次要的,“90后李宁”对原有的消费者所起的反感作用虽然没有媒体声称的那么明显,但也绝对没有起到对90后有任何的亲近作用,另外,“ANYTHING IS POSSIBLE”这个脍炙人口的标语改为“MAKE THE CHANGE“是相当不明智的,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只能是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要求,而不适合作为一个企业形象标志来宣传,并且还不能忽略其汉语翻译的语无伦次,让改变发生没有语言上的美感,也没有给人流畅和朗朗上口的感觉。从市场占有策略来看,在晋江系后来居上的情况下,李宁不但未在国内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两方面的压力,反而以国际化之名宣布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可以视为职业经理人的软弱,在挑战面前临阵逃,采取了此下策。而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来看,成功的案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劳动力低成本起主要作用的消费替代,如纺织行业,中低端家电行业;另一种是收购产品的品牌效应,如联想收购IBM。而在运动服饰领域,上述两个因素基本都不会有主要作用,在生产全球化的时代ADI,NIKE的工厂也主要分布在中国,因此,在美国市场上,李宁成本上优势并不明显,而品牌的号召力则可以忽略不计。一言蔽之,国际化的前景并不是那么美妙,形容为黯淡也不为过。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会有微弱的希望,在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下,6-7元的李宁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标的,除了有明显的低估以外,李宁的管理层终于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2012年,李宁宣布引入私募基金TPG作为战略投资者,并且随即宣布采取包括减少财务费用等一系列措施,而鉴于TPG在零售业的出色表现,李宁的未来终于显露出了一丝曙光,随后股价升至10元附近,虽然未及预期价位,但雨润食品的大幅下跌使得相对价值优势已经不再,因此,获利了解,转持以雨润,北青传媒,联邦制药,中国制药,为主的投资组合。

附:调查方法

1、   搜索引擎(百度,GOOGLE)上的消费者评价

2、   搜索引擎的搜索排名数据(百度风云榜)

3、   电商(淘宝,京东,乐淘,好乐购)等的品牌销售排名

4、   网络调查问卷

5、   实体店实地观察(湖南路店,山西路工厂折扣店,三牌楼工厂折扣店,仙林店,龙江新城市广场店,郑州二七广场店,部分县城店)

6、   随机观察路人的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1 13:32:53
牛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15:16:20
楼主想说明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15:33:56
yz03057323 发表于 2012-3-1 15:16
楼主想说明什么
NOTHING,做个记录,看有没有人肯给偶份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15:34:23
QQ截图20120301152522.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 18:14:5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