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天津市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4年,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收入21146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3倍,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70.3%。
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人均收入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行业间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一、各行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变化的主要特征
1、第三产业人均收入增长较快,与第二产业的差距逐年加大
近年来,本市二、三产业人均收入水平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二、三产业人均收入的差距逐年加大。1995年时第三产业人均水平为6357元,比第二产业高120元;2004年,第三产业人均水平为21972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为20398元,第三产业的人均水平高于第二产业1574元。十年间二、三产业人均水平差距扩大了12倍。从增长幅度看,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第二产业人均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14.8%;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3%,也高于二产业0.5个百分点。
2、行业间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垄断性行业居首
鉴于2003年国民经济行业标准的调整,为便于进行十年间的情况对比,我们把2004年的人均收入还原成16个行业,对主要行业的人均收入情况进行了比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始终保持第一位,2004年人均为36408元,比1995年增长了2.8倍;而农林牧渔业始终在末位,2004年人均为15450元,增长了2.2倍。1995年这两个人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收入的行业差距为4645元,到2004年已经扩大到20958元,扩大了3.5倍。从相对数来看,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人均水平之比,由1995年的2.07:1扩大到2004年的2.35:1。
2004年人均收入排序在前三位的行业还有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35956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9270元),排在后三位的是农林牧渔业(15450元)、社会服务业(16068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7028元);1995年排在前三位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497元)、金融保险业(8924元)、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8816元),排在后三位的仍然是农林牧渔业(4852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5702元)、社会服务业(5984元)。由此可以看出,10年间位居收入前列的行业主要是垄断性较强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一直徘徊在低位。
从前三位与后三位行业总的情况看,1995年排在前三位的行业总的人均水平为8933元,比后三位的行业总的人均水平(5659元)高3274元;2004年前三位总的人均水平达到31055元,比末三位总的人均水平(16547元)高出14508元,人均水平的差距翻了4倍多。
3、各行业人均增幅不尽相同,增长点的总体趋势向垄断性、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转移
1995年至2004年这十年间,本市单位从业人员人均报酬年均增长幅度为14.0%。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七个行业,农林牧渔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平均增幅居首位,达17.8%,但由于其基数较低人均水平的排序仍居末位;第二位的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和第三位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幅分别是16.9%和16.1%;增长速度排在第四位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年均增长速度15.4%,其2004年人均水平(22079元)的位次由1995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增速排在第五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速度14.8%,人均水平为29270元,位次上升了一位为第三位;增速排在第六的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长速度14.4%,人均水平为22671元,位次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增速排在第七位的是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增速为14.3%,人均水平为22442元,位次由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以上这七个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在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七个行业中,增速最低的是房地产业为10.3%,人均水平为18313元,位次也由第五位降至第十一位;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增速为11.6%,人均水平为16068元,位次下降了一位排在十三位;再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速为12.9%,人均水平17028元,位次前进了一位,为第十二位。
经过十年的发展,天津市行业间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的排序变化不是很大,按照老的国民经济行业标准排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标准排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从传统行业中分离出来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8066元),传统的垄断性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8055元),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1472元);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101元)、住宿和餐饮业(13246元)、农林牧渔业(15450元)。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市收入分配的总体趋势,高收入仍然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和新兴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行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资本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仍然处于全市的最低水平。
二、天津市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十年间人均收入水平前几位和后几位的行业位次变化不大,垄断性行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工资收入行列且年均增长速度较快。按新国民经济行业标准排在第一位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也是从传统的垄断性行业中分离出来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2004年才跃居第三位。垄断性行业在高基数上的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增长,与非垄断性行业低基数上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增长使行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垄断性行业十年来人均收入及增幅在各行业中一直排在前列。这些行业都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其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而国家和地方ZF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对这些垄断行业实行政策倾斜,促使这些行业在优于其他行业的政策下得以较快发展,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也明显偏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10年提高了2.8倍,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提高了3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提高了2.5倍。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非垄断性行业不仅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10年提高了2.2倍,社会服务业提高了1.7倍,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提高了2倍,明显低于垄断性行业。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垄断性行业正逐步开始市场化进程,同时一些新兴的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性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开始快速增长,但垄断性行业的垄断地位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垄断性行业人均收入水平远远超过非垄断行业,将仍然是造成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的主要因素。
三、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1.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要进一步发挥ZF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规范、监督、指导和调节作用,建立企业市场化的工资机制,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ZF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格局。积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和途径,不断调动和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规范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特别要关注十年来一直排在后三位的社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针对这些行业多是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的特点,应下力量健全中小企业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中小企业的工资收入增长也能与经济增长、企业效益的提高保持同步。
2、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加强规范垄断性行业的收入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垄断性行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垄断程度;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间的非公平交易,逐步降低垄断性行业的超额垄断利润水平,缩小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收入分配改革必须以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前提,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也是保证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不断扩大劳动保障覆盖面,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