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一条铁的准则,人人必须维护,违反者则必须要承担后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不应该为了替违规者考虑其心理上的负担而牺牲其他人的公平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自从西汉罢黜百家,读书与仕途相联系,读书的功利性就越来越大,对某些人来说,跨越道德的底线所带来的惩罚与其通过作弊所能获得的好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与自利"的经济人而言,这种道德越轨就容易发生.再加上现在考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心理扭曲,一个高考状元所受待遇不比当年科举时中举要差,这样作弊所带来的收益就远在其成本之上,作弊现象自然就不绝如缕.既然作弊的"收益"越来越大,目前只有提高作弊的"成本"才有办法减少作弊的现象.而提高这个"成本"的办法不外就两种:一是监管人员加强监督;一是考生自己提高道德的底线,加强意识.但后者无法强制提高,只有依靠考生的自觉,所以缺乏普遍的适用性,故现在只有提高监督,这也就出现了现在监考与作弊者的一番"大斗法"了.
只要考试的功利性与人们的心态不改变,这种作弊的现象就不会消失,种种严厉的监管办法就会不断出台,如果真的像<山居笔记>中描写的清代考试要士兵监考的那种场景一样,那只能说这是我们文化人的悲哀,也是我们诚信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