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空乏到殷实,中国
外汇储备在一路高歌中创造着令举世惊羡的奇迹。但是,当中国
外汇储备实现了无与伦比的超越时,实际上已经被推到了一个重新检视和矫正自我的转折点上。
破纪录的纪录
中国外汇储备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完成了两个惊人的高跳动作:超过日本荣列全球外储榜单首位和轻松跨过1万亿美元大关。
在打破自己外汇储备历史纪录的同时,中国也豪迈地打破了世界所有国家外汇拥有量的纪录。
积小流而成江河。回放昨天并不久远的历史,我们更能强烈感觉到中国外汇波澜壮阔的脉动。26年前,在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清单上,中国的贸易盈余为零,外汇储备自然是一片空白。1981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的记账簿上首次出现令人兴奋的数字——27亿美元。外汇储备从零到万亿美元,中国只用了26年的时间。其大跨步式的前行速度前所罕见。
但是,一个必须直接回答的问题被国际舆论和我们自己提了出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太多?”
诚然,一国究竟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适度,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传统观点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能够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即一般不超过GDP
。
因此,留给中国外汇储备使用的合法路径主要就是股权投资。一方面,可以像央行原先投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那样继续对国内其他银行进行入股以从中取得股份收益,另一方面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及其他外国有价证券等。但不论是哪种途径,都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操作人才,并尽可能将外汇储备的投资部分交给充分竞争的私人部门去操作,以实现最大化增值。
本着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原则,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外汇管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其关键在于如何逐步、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
——合理改善对外贸易状况。首先要调整“奖出限入”的贸易取向,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同时要调整引进外资策略,将引资的政策重点转移到提高资本质量和效益上来。
——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逐步放宽国家相关政策限制,从以国家持有外汇为主转向以民间使用为主。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让“看不见的手”能够挥动自如。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