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读
管理笔记 消费者的组织生活
在一群利益相关者中,消费者变成一往无前又瞬息万变的沙暴
40年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Galbraith)出版了《新工业国》一书,认为企业和政府没什么区别。大公司由“技术结构”主导,有自己的行为逻辑,通过控制需求(巧妙的营销)和价格(垄断特定市场)与市场隔离。企业的官僚们领取薪水而不是利润,追求并维护自己的权力。
有部分的真理。除非政府支持,垄断总是脆弱的,这也是控制需求的前提。该书出版的下一个十年,日产车大举入侵美国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美国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但是加尔布雷思的基本判断:“消费者势单力薄不能以个人行为左右市场”,直到今天还广泛地成立。
“用脚投票”固然有效,但对厂商的影响,如同那个笑话———我不用跑赢熊,只要跑赢你。对于熊也许一个人够了,消费者的需求肯定没有全部满足。又能怎样呢?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在每次交易中,总是以个人和企业博弈,买的不如卖的精,在力量和信息上都居于下风。
势单力薄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企业其他一些直接利益相关者,股东、工人、和社区。工人和社区最先改变这种态势,因为他们在空间上集中,方便组织起来和企业斗争,弥补力量的不足。工人们了解生产,社区也能寻求专家支持,弥补信息的不足。消费者和小股东就很难获得这种优势。
在加尔布雷思的时代,工会势力也发展到顶峰,令资本家们十分头疼。随后一起渐渐没落。
工会官僚也开始形成“技术结构”,将自己的权力置于工人的利益之上。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领工人数量超过了蓝领,“知本”用脚投票的成本更低,力量更大。相对李开复这样稀缺的“知本”,大公司都显得势单力薄了。
这不是说白领工人放弃组织生活了。他们虽然没有统一的阶级意识,但按照专业分成很多圈子,通过专业媒体、俱乐部及业务往来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内部松散,边界却分明,一张嘴就知道你是外行。
专业性越强,当CEO的机会越小,圈子就越发达,我所熟悉的有市场和IT。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管理,特别是非专业出身的管理者,总会心里嘀咕下属的专业人员是否在糊弄又不敢明说。肯定糊弄不了同行,必然影响兵器谱的排名和长远的职业生涯。换行可比换公司难得多。有利必有弊,专业人员比企业官僚更漠视需求,制造了太多创意过剩的广告和技术过剩的系统。
社区的组织力量也被削弱了。越来越多企业搬到更能容忍社会问题比如污染的社区,污染实际上没有解决甚至可能更糟,社区又失去了工作机会。1970年代以来,搬出国境也越来越多了。大同世界还是个梦,也许关键和可行之道在于,如何在社区内将受益和受害者分别组织起来,相互协调利益,从而留住企业。
同期美国机构投资者却开始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从1975年的46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万亿美元,占上市公司股权从1950年的7.2%增长到2001年的46.7%。大机构就不能随意抛售业绩差的股票,必然使股价狂跌,其他机构也不笨,肯做冤大头。出路只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升业绩。于是很多高管卷铺盖走人了。
消费者是最后联合起来的,但长远的发展无可限量。大部分企业还在找门。例如对销售敢死队进行“同感训练”,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在《哈佛商业评论》某篇文章的建议下,放弃冗长的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只问一个问题:“你会推荐我们吗?”并把反馈和绩效相关联。
以前推荐只限于亲友,如今电子商务让物以类聚,加剧了厂商的竞争,网络社区让人以群分,品味相近的消费者不仅相互推荐(传递恶评)成功率更高,还能整合需求,影响甚至控制生产。最近又出现了Second Life这样的社区,厂商能够虚拟运行并检验其商业模式。
每家厂商的全体消费者都未必同心同德,甚至可能相互冲突。当捷蓝航空(JetBlue Airways)听说有乘客想要更健康的零食选择,就换掉薯片Munchie Mix。但遭到别的乘客强烈不满。这些垃圾食品的粉丝们扬言:“Munchie Mix是我乘坐捷蓝航空的唯一理由!”
从前的管理者坐在公司金字塔的顶端俯视苍生。向前(钱)看,上帝(消费者)爱来不来,向后看,财神(小股东)爱走不走。向下看,工人是流水线的螺钉,向左右看,社区容易摆平。都是一片散沙。只有政府是有力的组织,但不过是另一群官僚,了解他们就像了解自己。
进入1980年代,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放松了,但从那开始孕育的新经济却为企业增加了新的管制者。消费者变成一往无前又瞬息万变的沙暴,机构投资者的大财神一手抓着钱袋,一手提着大棒。专业的员工把公司当成过渡,把专业当成终生的归宿。世道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