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的帖子《破吧,所谓的经济学经典》的一些回复,红色字体是别人的讨论,黑色字体是我的答复
(高写的是教材,不是自己原创,有点错误是正常的,给它挑错不等于挑战了经济学理论
lz的从大家反对用mankiw的教材所得到灵感吧,但是人家曼昆也说了,如果想挑战我没关系,但是首先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不是,我是受了刺激,我曾和别人讨论中外经济学的对比,那人居然说,外国的经济学水平较中国的经济学水平高几个档次还不止,我气得转身就走,从此,便卯上了劲,掀翻他。如果我一个人不行,那我们国家还有N多像我这样的人,我不信就不能掀翻。
说到曼昆,我还真没考虑到他。
(早起的商品交换(今天只谈早期的),商品的交换基于等价值原则,是不是就使价值定义成为摆设呢?--------交换者生产的物品(马克思叫做使用价值)是可以超出自己的需要的,但社会分工又使他缺乏别人生产的物品。怎么办?交换。但交换怎样进行?怎样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这时价值的定义就派上了用场。)
我捡个便宜先:
名称:个体需求理论
解释:西方经济学中对于个体需求还没自己的理论,有的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描述,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冲击:个体需求理论不仅包含需求层次的分类,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个体需求的产生(增加)、抑制、满足以及与财富的对应关系作出理论上的阐述,个体需求层次间的相互转换更能给经济运行施加重大的影响。比如,沙漠里水往往对应的生存需求,超市里的水对应是可选择性需求,而居家中水对应的是生活需求,但当条件恶化,居家中水对应的可能是生存需求,又比如,60、70年代,衣服对于一般是生活需求,而现在,衣服一般都可归属于可选择性需求或奢侈需求之列,又如电视机,60、70年代,对应的需求为奢侈需求,而现在,应归属于生活需求和可选择性需求之列。个体需求有着自身的规律。
结论:无所谓掀翻,他自己就没立起来过,个体需求作为财富创造、运行的终极目标,同时又对财富起极大的影响作用,这么大的一个课题居然被忽略。
题外话:没有了价值理论和个体需求理论的西方经济学如果能走很远,那真是没天理。
(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别人产品,不是使双方都受益么?
而且这是早期的交换,对现代的商品交换还有个剩余价值的问题----------就是虽然还是等价交换,但是已经在剥削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形成剩余价值了。更是大大的受益了。)
就交换本身来说,那就是只有交换的双方都得益,这样的交换才能持续,才能常态化。所以双赢原则才是交换的原则。
如果你将商品用于交换,在理论来说,你对商品的抽象必须与交换的原则吻合,这里有点拗口,你理会下,就是说你的价值概念的提出(不管你是劳动价值概念,效用价值概念,还是别的价值概念),首先要通过的检验就是交换原则。如果你只能满足等价交换,你就必须通过别的东西(价值层面外)来满足交换双方都受益的原则,(你可把他当作交换的动力所在),那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定义别的东西作为你的价值的概念。
这是一个死胡同,没有新的思想根本走不出去,西方经济学抛开了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效用论,我想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如此,但效用论自身缺陷多多,而且量化后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不了这个检验。
(交换,或者说经济,是人的行为,因此应该符合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即人的行为是在趋利避害动机支撑下展开的,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趋利避害。
等价交换的思想,不符合行为学这一基本原理。
交换的意义本来就是“以无用换有用,以小用换大用”,即价值最大化,过去是,现在是,一直都是。因此,不必要从价值概念的外部去为之寻找意义。只要放弃等价交换这个错误的客观价值论观点就可以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对之有着系统的阐述。
我觉得非得用某一个大家的理论来解释不断发展的社会,似乎有不合时宜。正如楼主所说,等价交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但是用他来解释些许现象似乎欠缺点,但是如果把效用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是不是接近完美了?如果从生产到消费所有的环节,都是等价交换的,那哪里来资金扩大生产?
生产和消费,这是所有生物都有的行为,除人以外的生物的这些行为,由生物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学家就不必、也没有操过心。
经济学之所以只考虑人,必然是人的行为有别于其它生物,这个区别就是人的交易行为。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交换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的独特性。
交换的另一个特征,是涉及到所有制问题。
因此,不能说“从生产到消费所有的环节,都是等价交换”这种话。)
首先,你的问题提得好,交换使双方都得益,即是指得到财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必须找到财富的表达方式,价值是财富的当然表达方式,对于价值概念的设立可以是随意的,但是有一个条件,他的设立必须与交换原则相吻合,否则你所定义的价值无法参与对经济运行的解释,注定只能是一个摆设。(你有点偏劳动价值论,不知是不是我理解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符合这个条件的价值概念是具有唯一性的。
其次:"需要的产品"我理解为你所说的是指财富的有用性(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实质上,如果你看中的是这个,你完全可以将价值定义为有用性,没必要先将价值定义为劳动,再将交换的意义解释为有用性。财富的二重性表述会使理论失去严谨性。
下面我们开始破科斯的企业理论,谁有兴趣先来。
最近我看张五常的《岐视自己的悲哀》,很有感触,虽然我也会对他的需求理论,租佃理论进行冲击,但我还是欣赏他的自信。
科斯的企业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企业的目的就是减少交易费用。
要破这个比较简单:
一、企业的目的是利润,而利润就是价值的一种表象体现,简单说企业的目的就是价值增加。
二、交易费用只是价值增加过程中的一个减项,对于企业的价值增加起不了决定作用,但可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所谓的开源节流,交易费用就是节流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