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观点:人民币汇率“正常化”? 英国《金融时报》
詹姆斯•麦金托什
对美国来说,自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以来,中国一直代表着希望和恐惧。希望在于,中国将参与到全球再平衡过程中,增加消费和进口。恐惧在于,北京方面继续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以提振出口,甘作一只依附于全球增长的寄生虫。
在华盛顿方面看来,昨日出现的一幕肯定像是倒退的一步:中国央行将汇率中间价设定在了1美元兑6.31元人民币,这是2010年10月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单日最大跌幅。被允许在围绕中间价的区间内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如今低于年初水平。
但是,中国央行已无法随意指定人民币汇率的水平。资金会防不胜防地穿越中国的资本管制,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随着资本找到更多的空子(从离岸人民币债券或中国企业活动,到澳门的博彩),中国央行的控制有所削弱。
过去3个月期间,人民币汇率似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结束其稳定的5%至6%的年度升值,符合某些经济逻辑。
通胀、经济和楼市均已放缓,广义货币增长已骤跌至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在去年11月和12月有所减少,原因是出口增长放缓和资本外流。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暗示,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合适的。按照以往的观点,这似乎表明中国担忧其经济形势,并希望避免人民币走强带来的通缩影响。
不过,情况可能正在变化。昨日中国下调了官方经济增长目标,之后人民币走弱——这正是人们所期望的一种“正常”货币的表现。对人民币而言,正常就等同于奇特。但是,也许有所削弱的资本管制意味着,如今不是每一个汇率变动都要反映中国央行发出的信号。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