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抛砖引玉:高鸿业课后习题引发的思考
2.常规解释的缺陷:风险、效用定义不清
3.效用和幸福:还记得莫泊桑《项链》故事的女主人公
4.风险回避者和爱好者
5.偏好VS理性
6.消费理论角度的解释
7.究竟是微观问题还是宏观问题?是消费理论问题,还是效用问题?
8.中美两国消费环境、保障制度、资本市场借贷的差异
9.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借贷资源
10.不同老太太消费对GDP、社会经济的影响——投资VS储蓄
11.储蓄悖论
12.行为差异VS偏好差异:人的行为由偏好和约束共同决定
13.其他角度的分析:后代利益、外部性问题
14.平滑消费的假设模型:考虑投资收益、折旧、遗产、住房安全感等因素
15.心理学角度:无债一身轻,可以更加积极存钱
16.如果还有第三个老太太:租房的效益
17.购房贷款,还是不贷,这是个问题
18.储蓄、投资和通胀
19.老太太问题的后续
1.抛砖引玉:高鸿业课后习题引发的思考
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有这样一道课后习题:假定有两个老太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为什么?
详细来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后面的复习思考题中,见P473第八题。
2.常规解释的缺陷:风险、效用定义不清
最简单的解释:如果花同样的钱,后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前者要大得多。同样,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所承担的风险也比前者大得多!
但实际问题是,这里的风险、效用的界定并不清楚,或者说有很多争议。效用的大小不能直接用实物的价值来判断,它还取决于心理满足程度。
例如:要看两位老太的性格的,也可以说是位快乐,因为她有奋斗的目标,她有梦想,所以即使辛苦,也不会有很多怨言。而第二位一辈子都生活在还债的负担中,尽管她多享受了很多年的房子,但她的心里却是不轻松的,有很大的压力。
再来看,由提议可得知两者生活都比较拮据——一个到死才有钱买房,一个到死才供完房,那么考虑到第二位老太终日担心房屋有被收回的可能性,且如果假设现金流并不均匀也就意味着必须厚着面皮去借贷(借不到就惨了),她的聪明得打个折。
而且前者的满足显然不应该由住房子确定,作为一个较为传统的中国妇女,谁能判定这样一位奉行着勤俭的传统美德的妇人一直以来不是幸福的呢?体验勤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可以量化为她的效用。
如果用微观经济学来回答,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包括货币、体力、精神、时间等等。前者虽然享用的时间短暂,但其总成本较低;后者虽然享用时间较长,但其货币成本、精神成本等却付出较多。因此没有好坏之分。
3.效用和幸福:还记得莫泊桑《项链》故事的女主人公
如果单纯从效用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消费,就没有获得效用,那么存钱买房是无法获得幸福的。考察跨时消费模型。Golden Rule的推导中我们也是认为人均消费越大,效用越大,也就越"幸福"。萨缪尔森对幸福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幸福=效用/欲望
认为后者更加聪明,原因如下:买住房,它不但是一种投资,也同时要获取收益。前者积累了一生的钱,买一套房子。房子带给她的收益就是那么一天,她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贫苦。后者就不同了,她早早就获取了房子的使用权,并且一天天的享受房子带给自己收益。所以所获得的收益总量是是大于前者的。
这个故事还让人想到《项链》,为了买价值昂贵的项链还给朋友,她从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变成了勤劳节俭的老妇人,这说明在还清债务的压力下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这是难得的精神财富,有压力才有动力。
4.风险回避者和爱好者
收益和风险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通常二者较难博弈。
此外,说到风险,也不可以以偏概全的说美国老太的风险就大,因为中国老太一味的存银行,也会存在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下降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5.偏好VS理性
经济学里,“偏好”一般是不能用来判断“聪明”与否的。关键是两个老太太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公理”(ARP)。现代经济学的“偏好”是去伦理化的,只要满足若干公理,则被认作“理性的”。“理性”与“聪明”无必然联系。
参考: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萨缪尔森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6.消费理论角度的解释
以上都是使用微观理论阐述的。这道题出现在宏观部分,是否能用凯恩斯消费理论,或是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弗朗科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或米尔顿 弗里德曼的收入的消费理论来说明?或是用其他的宏观理论来说明?
如果来看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理论),他认为一个人是在一生的范围来考虑他的消费,人们偏好于一生平滑的消费,在年轻或退休的时候可能会是负储蓄,需要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而中年时期则是正的储蓄。位老太太的消费流显然不是平滑的,那么自然第二个老太太就聪明多了。
而且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有健全的养老金制度,人们也会减少储蓄。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毫无疑问,并没有好坏之分,二者的消费都是理性的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消费者不单单考虑在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能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
7.究竟是微观问题还是宏观问题?是消费理论问题,还是效用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需要用消费理论来说明,无论是哪个消费理论都很难解释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说是买了东西就用消费理论来解释,因为消费理论说的是很大的一个集体的消费做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8.中美两国消费环境、保障制度、资本市场借贷的差异
个老太太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老太太代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
不过这种聪明是不可比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两国的生活水平、制度、经济体制、消费方式和观念不同,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决策。一般认为,美国的体制是先进的,中国现在消费资信,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在逐步向这方面靠拢了。
但是也有人提出,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太健全的现阶段,更提倡前者消费形式,因为后者的消费形式存在的风险过大,可能导致倾家荡产。
9.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借贷资源
这其中涉及到是否存在借贷约束,要是资本市场充分而且社会保险健全的话,选择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一,美国信贷业市场完善,相对来说借贷约束较小。美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受教育背景不一样,平均来说美国老太更偏好风险。而且美国的保险市场也能相应减少这种风险。社会保障的健全更能降低分期付款的风险。
举个例子,中国的老太太即使想贷款买房子,她能借到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甚至某个银行晕了头想贷款给她,她都不想要,因为她还不起!美国的老太太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人家一大堆的社会福利,养老金,退休金,根本不发愁,未来的现金流几乎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中国太太有吗,他甚至连下一顿哪个孩子愿意给她吃的都不确定呢?
如果整体经济环境不好,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彼此之间也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花未来的钱。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是指数式的,你越发达,你的增长速度越快。
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使得他们不但能够在瞬间对世界各地进行资源配置,现在甚至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创新,用未来的资产来发展现在的经济。按揭贷款,股市,期货等,这些都是对未来资产的提前利用。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0.不同老太太消费对GDP、社会经济的影响——投资VS储蓄
个老太太,攒钱买房,得到的收益不仅仅时住房的一天,在积累的过程中也同样获得收益,这种收益是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到达目标的一种快感,而第二个老太太在享受住房带来的收益时,同时承担还贷的风险。比较着两个老太太的消费行为,前者可以说是积累型,后者是消费型。对于一国GDP的增长各有利弊。
11.储蓄悖论
这个问题还涉及储蓄悖论,对私人来讲,储蓄有益,但是对国家来讲,过高的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
就个人而言,储蓄越多意味着可支配的财富越多(在通货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就整个经济实体而言,储蓄越多意味着现期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越少(前提如上)。储蓄越多,现期投资越少,下期可消费的产出越少,整个实体越“穷”。
储蓄悖论由凯恩斯在《通论》中首次提及。消费由自主消费和边际消费构成,前者是指即便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仍然要消费的消费品,例如基本的食物;后者指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的消费,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用函数表示:C(Y)=a+bY,C为储蓄,Y为收入,a为自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根据经验b是一个(0,1)的数。储蓄是收入扣除消费的部分,即:S(Y)=-a+(1-b)Y。
个人储蓄越多,a、b越大,社会越穷困;个人消费越多,社会越繁荣。
12.行为差异VS偏好差异:人的行为由偏好和约束共同决定
在经济学中,强调的是约束条件而不是偏好的差异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这是一个在外部经济约束条件下的消费偏好的问题,外部约束(经济发展环境,信用状况以及流动性约束都构成外部经济的约束条件)不同,消费偏好不同,那么个人的选择也不相同。
实际上,考虑到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更加符合经济学特点的问题,不是问谁更聪明,而是问:什么样的约束条件导致了这种行为差异。
13.其他角度的分析:后代利益、外部性问题
如何在效用函数中考虑后代利益的问题,这两类行为效用当然是有差异的。借鉴一下08年的次贷危机,可以题目扩充一下。美国老太,没还完钱就死了。中国老太为孩子留下了房子,美国老太留下了一屁股债。
这问题还存在外部性的问题,提前消费者如果没有创造与这消费量相对应的财富,就相当于超过了自己创造了财富进行额外的消费,就象一个人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干却可以凭一张长期的信用卡一直消费到死为止,而他却不用还钱。这个人的消费存在很大的负外部性,谁能保证他在死之前一定能还清所有的贷款?而推后消费者给社会带来的却是正的外部效应。
14.平滑消费的假设模型:考虑投资收益、折旧、遗产、住房安全感等因素
先作几个合理的假设。 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假定她俩都偏好平滑消费流,设两人初始财富均为零,而一生收入流完全相同,且两位老太收入都用来消费或投资。最后都只剩下房子。 假设投资其他资产收益与投资住房收益完全相同,那么如果把第二位老太供房看作是对房屋的投资,且假定位所租住房与后者所供房完全一样,又假定房屋并无折旧,那么可以得出两人生活状态并无区别的结论——初始财富相同,获得同样平滑的消费流(住同样的房子),最终遗留财富也完全相同。
但由于存在房屋折旧,所以第二位遗产其实并没有位多,假定房屋寿命刚好在她死亡时完结,又假定两者均无其他财产,那么在不考虑不确定性和给后辈留下遗产所带来效用情况下,第二位老太确实比位老太聪明,因为她获得更高水平的平滑消费流。
如果考虑到自有住房的安全感及其他等等带来的效用提升,那么第二位可能还要聪明多一点。
又如果假设房屋投资收益高于其他投资(这对于一般个人而言是成立的,因为她很可能只是把它存定期罢了),那么可以很容易得知第二位老太的房屋肯定比位老太的房屋大一点,那么她就更聪明了。
15.心理学角度:无债一身轻,可以更加积极存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前者是比较好的,因为:前者为风陷规避者,不会担心因为随即因素的扰乱而导致债务的偿还困难,相反因为有着目标取向的支持(意味着会有强大的自我暗示),会有一种积极努力实现目的的愿望,生活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在目标实现后的成就感会比较大,可能对晚年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抱有更加健康的心态。
而后者,时时要计算。留意自己的经济支出与收入,做到收支均衡,所以她可能要为这些事心烦,长久持续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身的经济问题,而且还要关系到自己的名誉,人品(例如因某问题导致偿还债务延时而导致信誉度下降)问题。所以在还清债务期间引发各种神经功能症。
16.如果还有第三个老太太:租房的效益
大多数人认为美国老太太聪明,其实有两个潜在的假设,假设世界上只有这么两个老太太,假设在纯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很明显美国老太太比较合理。
可是,如果世界上不仅仅有两个老太太,还有第三个老太太她的选择不同于前两种老太太的选择,比如说租了一辈子的房子,到死也没有自己买房子,如果你选择,是不是应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呢?倒是觉得第三个老太太住的舒服,自己选择的机会更多。我说这个的意思是,给你一个二选一的情况,实际上你面临的机会成本会很大,提问的方式本身就说明了一种回答问题的倾向,非此即彼。
17.购房贷款,还是不贷,这是个问题
数年来,媒体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杜撰的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她很老的那一年,如释重负地叹息道:“我终于交完了贷款买房的钱。”而这个时候,中国的一位老太太也在叹息:“我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理念是好的,中国老太太的理念是糟的。
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先听听钱钟书那个著名的关于吃葡萄的理论。他说葡萄永远只有两种吃法,一种是从的那颗吃起,这个人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永远在享受着的那颗;另一种是从最差的一颗吃起,他同样也是幸福的,因为永远有的在前面等着。
两老太太的做法,是各自的思维习惯不同而已,没有好与糟,没有优与劣。或者,也好也糟,也优也劣。“没有钱也要住间房”,那位美国老太应该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房奴”。她用按揭的方法早早将房子坐在了屁股底下,但苦日子也开始了,不敢吃不敢喝,刚拿到工资,钱在手里还没焐热,就到银行把钱还了回去。这样的日子,痛是肯定的了,但同时也快乐吗?如果是,那得需要有多大的承受力呀,除非能做到中国俗话说的“泰山压顶不弯腰”。否则,真正的快乐只能熬到还贷结束的那一天。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
倒是中国老太太“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买房哲学,更适合我们的传统心理。以老百姓难有盈余的财产,根本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媒体一直夸大着美国老太的借钱先享受的得意,却把她身后可能遭遇的风险遗忘了。我们有句老话叫:“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话糙理不糙。
最近,理财专家刘彦斌在电视上一再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让债务缠住你的一生,要量入为出,他甚至告诉爱冲动消费的年轻人,三十五岁前不要按揭买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百姓难得听到的实在话。
作为普通百姓,生活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叫踏实。美好生活如画卷,它应该徐徐展开,你不妨慢慢享受这个过程,而不要指望一朝醒来,眼前就有了豪宅香车。对甘蔗理想的吃法是从尖儿吃起,这叫渐入佳境。
美国老太倒是住了一辈子大房子,可精神也跟着绷紧了一辈子。中国老太老来得福,终于住上了自己买的房子,物质享受确实迟到了多年,但多年来她精神上始终快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她一开始就知道,的一直在前面等着自己。
18.储蓄、投资和通胀
首先,我们看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每个居民都有收入,没有任何人会吧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到底是投资好还是储蓄好呢?这要分很多情况,首先,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有倍乘的增加,反过来拉动很多企业进行生产,增加了居民就业,使经济得到很大提高,内需旺盛,收入又会增加,这是一个好事情,所有,就我个人来看我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不应该把钱存得过多。
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货膨胀,我们想象,在过去一角钱可以换一个冰棍,而如今呢?也就是说现在的钱已经在货币量的增加的过程中贬值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务员女士在过去能挣到600一个月而如今2000一个月,看似是增加了,但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加了呢?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物价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好几倍,所以,钱会贬值,这是一种货币幻觉,存着还不如当即消费了呢。所以,当中国老太太用以前低收入的储蓄购买现在的房屋时,已经是不划算的了,而美国老太太确实当即消费,根据货币流量计算的利率还贷很是核算。同时,从幸福度和效用满足度上来说也是不好的,反过来美国老太太消费同时享受着幸福,效用和生活有了满足和保障,很好。而中国却不是如此,很不好。节俭不应在经济上提倡。
19.老太太问题的后续:
如果这个美国老太供不起住房了,房子住了一年被收回了,我们再讨论谁聪明,答案又是如何呢?
人大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