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天之骄子"与"社会精英",如今光环褪去,大学生已成为农民工群体外另一大"就业困难户"。2010年,630万;2011 年,660万,2012年,680万,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大学生"膨胀"的同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徘徊在70%-75%,四年高投入的大学教育,未必换的来一纸聘书。一时之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高校扩招并非就业难的祸根,整体产业结构低端,职业教育乏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才是破解"就业难"的关键。 在媒体语境中,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往往被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地方就业招考过程中个别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群体性的就业难题,二是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影响了对机会的把握。这其实是对"供需矛盾"的民粹版解释。事实上,即使能根绝所有不公平的招考现象也无助于增加职位供给,且煽动招工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敌对情绪并无助于弥合真实且广泛存在的供需缺口。至于有一定选择的情况下,对工作机会挑挑拣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所谓"不挑不拣24小时上岗"之类,做宣传噱头没问题,但作为对人的要求,则难免过于理想化。
"天之骄子"、"社会精英"遭遇就业难,固然也与大学扩招有关,但根源并不在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虽然在大学扩招后增长很快,但从整体比重看,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依然不小。将就业问题情绪化地归因于教育大跃进,忽视了背后深刻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无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都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受产业结构所限,社会对于大学生和白领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而是"蓝领"和"灰领"在就业市场上更加紧俏,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一方面,大量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学生历经十余年乃至二十余年寒窗苦读,除了手握一纸文凭,却缺乏足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不能在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要求中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多数的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并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报酬,但是却发现求职学生群体大多来自理论型、中长线学科,虽然毕业证、学位证一应俱全,往往"中看不中用"。
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深刻转变的大背景下,这一矛盾已经产生并在逐步加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程,我国正逐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进一步提升。仅靠文凭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严峻竞争的推动下,已经有部分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开始主动选择去接受职业教育或者技术培训。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炉另造",而是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主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