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18 0
2012-03-11
废除季报如何?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凯

过去几个月中,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赞同上市公司有义务公布季报或是管理层中期报告。目前,欧盟(EU)正在研究取消这些要求,不过这一过程将是缓慢的。

这个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面对金融市场的每一次失败,通常的反应是要求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并增强透明度。而且一般来说,谁会质疑信息披露和透明的好处?信息,永远多多益善。
但事实并非如此。提供信息会产生成本,正因为如此,企业才会对这些义务颇有微词。处理信息也会产生成本——即便你处理信息的唯一成果,就是认识到你不需要这些信息。很多人都痛恨垃圾邮件,他们不仅要删除这类邮件,还花钱在电脑上安装垃圾邮件过滤器。他们并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能需要假冒“伟哥”(Viagra)或是仿制的劳力士(Rolex)。
然而,无用数据产生的这些直接成本,通常都不及它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即便信息毫无用处或是充满误导性,它依然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是天生固有的:我们的祖先通过一些线索来发现猎物或是侦察不怀好意的部落,结果发现多数情况下,树丛中的响声只是风吹草动,而不是猎物。
不久后,行骗者学会了利用人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对于安全感的渴求,他们告诉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祭祀动物的内脏或是行星运动的轨迹,做出更好的决定。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告诉备受尊敬的权威(不管这些人是祭司还是注册会计师),你们其实是在胡言乱语。
我们往往会吸取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即便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肯定属于一种条件反射。如果没有人要求我们关注当时被我们视为毫无用处的知识,那么将很少有人能够在学校学到丰富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实验对象会被问到若干他们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联合国成员中有多少个非洲国家?”在房间前端会有一个人旋转着一只带有数字的轮盘。轮盘上显示的数字对实验对象的猜测产生了显著影响:数字越大,实验对象猜测的独立非洲国家的数量就越多。
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会抓住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即便理智告诉他们这些信息是不相关的。看看机场候机大厅里那些摆弄着黑莓(BlackBerry)手机的人吧。持有投资组合的人群中,一旦有机会,很少有人能抵御住查看资产价值的诱惑——尽管他们清楚,或是应该清楚,大部分短线内的股价波动都只是“风吹草动”。
在年报起源的年代,农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目前仍有一些企业——例如零售企业——对它们来说,“一年”或许是适宜的时间尺度。但对其他许多企业来说——如石油公司和建筑公司——评估企业行为效果的适宜时间尺度则要长得多。当我让一群人想想有没有哪种实体的适宜周期是3个月时,他们给出的唯一答案是:银行。
这种看法恐怕是大错特错了。大部分金融活动的潜在盈利情况只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加以评判。制造虚假盈利数据(通过为资产错误定价,或是依据以模型为基础的假定估值计算)带来的损失其实是无法估量的。
强令公布季报创造了一种功能失调的周期,被美化和夸大的不仅是季报上的数字,还有建立在盈利指引基础之上的公司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发布季报已成为一种几乎与企业实际业务以及与评估企业发展完全脱节的行为。长久以来,“不重质量,只重篇幅”一直都是企业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奉行的指导原则。现在,企业和它们的投资者是时候根据他们共同的需求、并依据具体行业的不同,一起对信息作出界定了。
译者/薛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