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模式与中国“十二五”的崛起之道
图1 导航图
第一节 国家层面战略模式大调整
21世纪已经把社会推进了不确定性的轨道,各种不确定性之间跨层次,跨领域,跨范式的化学反应此起彼伏,传统的战略规划手法,投资,并购手法在严酷的挑战我们。因此在讲到集团战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企业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它受到整个国家战略的制约,小的话最终会受到国家战略的影响,国家战略一般有八种模式。
图26-2 国家战略的模式
一、海洋模式(比较优势学说)
所谓海洋模式,这种国家遵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忠告,忠诚地和别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比较优势的分工,善于干什么就干什么,全球国家之间可以优化配置,擅长有劳工的出劳工,有资源的出资源,有专利的出专利。整个形成一个国际范围劳动大分工,然后再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去让他们消费。穷困国家也挣到劳工费了,发达国家也给设备和污染找着地方了。这就是所谓的海洋模式,又称比较优势模式。
这个模式直接带来的是有些国家变成了国家打工者,事实上在产业链分工里面是有优劣的,真正控制着标准、控制着技术、控制着上游的、控制知识产权的国家,对下游分工合作的国家有着强烈的制约权和话语权,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只能被动的忍受和被奴役,所以海洋模式或者比较优势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洋奴模式。近些年很多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最初采取的就是海洋模式发展战略,现在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模式带来的可怕的灾难,开始要调整这个模式。
二、大陆模式
所谓大陆模式就是农村的农民进城打工,打到工以后把钱寄回乡下,乡下也得到发展了,城里面的城市化建设也得到满足了,双方都得利了,这个往往适用于那种内陆型国家,具有广大的农民,少量的城市,主要问题在于要如何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如何实现经济的流动就形成了进城务工模式,目前中国的沿海就是结合海洋模式,综合海洋模式和大陆模式两者特点的一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对国际的对华投资实行三来一补,产业链分工,做国际大车间加工厂,也因此不自觉的成为了“世界工厂”;另外一方面把大量的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吸引到我这里来形成再分工,形成再分配。大陆模式是中国从最初改革开放到目前快速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痛苦模式,大陆模式仍然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国家发展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富分配的模式。
三、山地模式
山地模式顾名思义是内陆和山地居多的国家采取的一种模式,山地模式这种国家往往比较硬气,自力更生,不依靠他人,硬从基础做起,把一个工业体系乃至多个关联的产业体系搭建起来,从而突破技术封锁和产业壁垒,直接切入高利润区。比如说瑞典能够把化工医药产业能够攻下来,就是因为凭着它不懈的努力。山地模式认为做比较优势、做加工、做贸易,简单地让农民进城打工没有什么巨大的意义。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要进行研发,比较要进行创新,然后创新了以后再去和别的国家搞分工、搞贸易时,其实仍然拥有发牌权和顶端优势。这种模式在于自主创新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忍受创新初期的痛苦,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国家长期的持之以恒,对于中小国家比较适应,可以进行全国范围的鼓励支持,而对于大型国家,则往往无法进行如此长期的阵痛。
四、基干产业模式
全世界产业数量庞杂,但是并不是所有产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有一些产业特别基础,掌握了这些产业才有可能掌握下游产业,才能掌握一些应用性的产业,所以有一些产业是整个经济的根基。比如说重化业、钢铁、核工业,装备产业,飞机制造、生物产业、基因产业等等,它们是所有产业的母产业,甚至有人把它叫做母机。有了母机才能生产出机器来,才能生产出装备来,装备才能继续生产产品,所以一个国家在社会上,在全球要活下来,不是简单地去做做一般性的产业,甚至这个服务产业就可以了,它必须要掌握基干产业,如果掌握基干产业,你在全球产业链分工过程当中才有发牌权。如果别的国家对你进行封锁,你也有自力更生的一个根。但海洋模式给很多国家幻想,似乎用不着进行基干产业打造也可以,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清醒的令人可怕,日本吸收引进国际上的现金技术,消化吸收再进行转化输出,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基干产业,世界上唯有日本可以完全绕过美国而能够完成所有的产业功能。
五、基干产业+科技模式
国家拥有基干产业可以保证自身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力更生,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发言权,但基干产业的塑通过推动知识产权,不断地创新,基干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会带来下游产业的普遍升级。如德国的母机战略,储备大量的技术创新知识,不断的小碎齿的更新母机,逼迫下游产业不断更新自身产业设备,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国家的财富掠夺,基干产业辅之以科技创新模式,大口径储备创新动力,小规模、长周期的通过基干产业进行科技输出,这是产业链链主国家的战略,也是全球产业掌控者的战略。
六、基干产业+科技+金融模式
基干产业有科技进行创新的推动,仍然局限于国内自身资源的积累,辅之以金融模式,进行全球资源和资本的经营,以全球资本进行全球资源运作,比如说美国就用的是这样一种模式,,既能够把基干产业做出来,围绕着基干产业还不断地形成很多知识产权、专利,向全球兜售,如果不承认国家的知识产权,或者对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背后的基干产业不认可,就会通过金融武器进行进攻,直接进行资本的掠夺,减少产业中实际的资金流动,而缺乏基干产业、又没有创新的国家面对如此形势,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七、联盟与互补模式
很多国家意识到,即使我掌握了基干产业,即使我掌握了科技,即使我形成了我国家强大的金融能力,但是独木难成林,除了少数霸权主义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局部国家对于结盟、联盟,形成强大的互补,地区形成一个封闭的贸易体系、文化交往体系、军事互助体系、政治交流体系,有强大的兴趣。东盟十国是一个,欧盟是一个,前苏联是一个,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大交易体系是一个,日本之前探索过的大东亚共荣区是一个,等等。那么这种贸易联盟及互补模式,事实上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小国家,中弱国家,发现自己打造不出完整的基干产业,自己也形不成强大的科技模式和金融体系以后,退而求其次,所进行的一种基于大文化认同,地源政治的一种类国家行为,他超出了简单国家的行为,但是只有他们构成联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把战略纵深拉大了,他们拼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势国家的一种版图,能够跟超级国家对垒博弈,这是当代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往下来看的话,这种合纵与连横之道会持续进行,以美国为首的,美国和东欧,美国和日韩,美国和环太平洋国家,美国推行的中东马尔他之音,等等,是一种典型的合作,以美国为核心,整合国际上的所有国家联盟或地区联盟,他是一级化运作,强化美国霸权的锁定,延续美国长长的统治期。而地区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局部联盟,一方面是对国际霸权的回避,另外一方面,是想形成一种独立的,与其他国际经济体叫板,同时又能够获取利益,既开放贸易,又在局部产品,局部产业上内部锁闭式贸易,既想享受国际化的好,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国际化劣势的一种首鼠两端的一种投机性运作。但是在国际体系,从所谓的G7、G8到G20尚未确立,G2,美国和中国都不承认,G3,美国、中国、欧盟模式,正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来看,在G3的空白处,在G3威力不能共同到达的地方,在G3势力不均衡的地方,出现大量的联盟与互补型国家战略,这是势在必然。国与国之间进行联盟互补,各自取其所长,进行强强联合,比如说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十国等等,国家与国家之间构成一个联盟,互相零关税或者低关税,贸易畅通往来比WTO有效多了,而且能够形成局部竞争力。欧盟就是典型的一个国家间联盟。
八、国家控制力模式
围绕国家的战略,不仅中国在推科学发展观,事实上各个国家都在推类似科学发展观的东西,英国呼唤创意产业的出现,欧洲推崇更新的科技型产业的出现,绿色产业的出现,包括欧洲鼓励宜家,家乐福等公司的全球化运作等等。甚至各国政要围绕着他们国家的核心企业的全球化,做很多穿梭外交。这都属于各个国家正在推行的类科学发展观似的,一个国家大背景。目前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战略,只有五年规划、其实只是个经营计划,这统筹和指导不了一个偌大的中国的而发展。一个国家起码必须跨越几十年进行思考,更何况大国,乃至面临复杂环境的大国更需要一个国家战略。比如俄皇彼得遗嘱对俄罗斯发展的指导持续了二百年,而著名的德国皇帝威廉遗嘱也指导了德国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经常说缺少金融战略,能源战略,外交关系战略,南海战略等,其实骨子里面是没有一个总体思考,老想拿局部战略来拼成一个总体战略。偌大的国家,如此复杂的战略环境,我们的对手有剽悍的武装到牙齿的国家战略,面对未来我们该怎么办?
图3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崛起战略——螺旋上升
发展中国家丧失处于优势地位的发展机会,面对激励竞争的全球市场,国与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弱势国家如何进行崛起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话题。弱势国家的崛起战略主要是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大概分为十二大战略——某次战争制胜(制负);接受考验,形成野心;寻求制胜模式;追求战斗力要素;自觉研究战斗力要素;自发发展战术;疆域和时间因素使战术视野上升成为战略;自觉追求战略;自觉完善战略思考;自觉形成区域战略;自觉追求生态联效应;自觉发展战略思想。结合当下世界经济的情况,我们主要从自觉追求战略、自觉完善战略思考、自觉形成区域战略、自觉追求生态链效应、自觉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分析:
图4 螺旋上升式战略--弱国的崛起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