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老王不太愿意,老王的想法不过是借船出海。老王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而方风雷就可以完美的实现老王这个想法。所以中金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关系和斗争极为复杂。
老王和对中金公司的态度是非常典型中国ZF对中外合资公司的态度。中国ZF需要的只是一个载体,能够获得外国的技术、资金和专业知识,同时又保持中国人对公司的控制。
玩公司政治,美国人只能跟中国人当学生。
摩根斯坦利一厢情愿的想派入大量自己员工和接受了西方教育、拿着哈佛和沃顿文凭的大陆中国人,但是中国人却想有更多的自己人来接受培训。而显然中国人更能知道怎么实现自己的想法。
老王未和摩根斯坦利商量就从建行调来了汤世生担任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由汤世生负责批准招聘所有的新员工。
很快摩根斯坦利方面就发现中金公司出现了很多不知道姓名,不知道简历的中国员工,甚至他们来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只根据中方副总裁指令工作。
当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汤世生开始否决Wadsworth任命的人选时,中国人那种蔑视合同中人事条款表现出来的土匪习性让摩根斯坦利终于明白:中国人不要任何会说中文的摩根斯坦利代表。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有人会偷听并且回去报告。因为凡是Wadsworth推荐的能够了解西方金融并且能够说流利的中文的人,汤世生都一律否决。
紧跟着就是内战。中金公司的工资分成三个档次,最高的一档是摩根斯坦利的人员,他们有高额工资,汽车,司机,还有豪华住所;第二档是远低于他们的,是由林 重庚招来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海归管理层,他们的工资在八万到十五万美元之间;第三档是建设银行派到中金公司的人员,大多数人的年薪不到一万美元。 Wadsworth本来以为薪酬情况在公司中是高度保密的。但是汤世生能够看到所有这些资料。然后就是中方员工开始示威,要求同工同酬(这显然是现代中 国人的特点:公平意识和蔑视权威意识。而犹太人们是完全没想到的,以为美国人都能接受的规则,中国人竟然捣乱,而麻烦是汤世生站在中方员工一边,所以犹 太人们被打晕了)。这种闹事结果是林重庚被摩根斯坦利牺牲。在中金公司开张仅三个月后,林重庚辞职回到了世界银行。
摩根斯坦利立即提拔了林重庚的副手杨彬担任公司CEO。杨彬曾在80年代初与Wadsworth在摩根斯坦利共事,后来去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但是在方风雷和汤世生面前,杨彬这个CEO只是摆设。虽然在美国CEO是公司事实上的独裁者,但是在北京,事实上中金公司中所有的中国员工都得看汤世生的脸色行事,而他也无时不刻不让大家意识到这点。只有汤世生批准的事情才能得以实施。
但更厉害的还是方风雷,这名老王坚持要安排进公司的不修边幅的“农民”可不是个简单的人。
方风雷虽然只是个副总裁,但他熟悉国情,拿得到项目,能够控制人员,所以事实上他才是是中金公司的实际管理人。实际上没有方风雷这个在摩根斯坦利派出的海归人才眼中的这个土老帽,这些所谓超级投行人才不但拿不到一个项目,甚至连客户大门都进不去。
例如1997年10月中国移动首次公开发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7.7亿股,融资42 .2亿美元。中金是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主经办人、联席保荐人。这是当时亚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规模的IPO,完全靠方风雷一人之力在5个月时间勾兑好一切。
同样,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6月的中国联通,10月的中国石化,2000年4月新浪网首次公开发行,都是依靠方风雷的勾兑能力,摩根斯坦利派来的专家不过是技术文件制造的劳动力而已。
同时,方风雷将这些交易的外方承销资格送给了高盛而非摩根斯坦利,这样不但导致第二任CEO杨彬立即下台,还导致摩根在3年时间里先后换了4任总裁,仍然 无法改变这种无法掌舵的局面,在大失所望之下,摩根斯坦利不得不放弃了对中金公司的管理,向中国人交回了CEO的任命权,成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然后最 终在2010年选择转让股份出局。
一开始,中金公司的海归银行家们看不起方风雷,认为他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窍不通的土老帽。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客户认同方风雷,信任方风雷。
他们也发现,要想在中国做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学习方风雷,与潜在客户坐在一起,吞云吐雾,彻夜吃喝玩乐。也要象方风雷一样和客户聊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故事, 聊国家利益,聊美国狼子野心对中国的打压,抱怨现在ZF如何腐败,官员如何混蛋等等。也要学会让客户袒露心声,告诉他什么是他们担心的,什么是他们喜欢 的,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价格底线,附加条件等等。也要学习方风雷精力充沛,白天在办公室工作,晚上则参加各种宴会和卡拉OK。
可是这些人永远也学不会,所以大家不得不在惊愕和沮丧之中唯方风雷之命是从。
正如老王所预言的那样,方风雷的创业精神和创造力使中金公司充满活力。
同时他是老王耳目。他对中金公司内部发生的事情也非常警觉。他到处问问题,打听大家的议论,把握公司大局。来自建设银行的中金公司员工对方风雷比对汤世生还要敬畏。他是典型的中国企业家领袖。任何人都得听他的,而他则把所有的细节都掌握手中。
随着业务展开,Wadsworth和老王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越发明显了。Wadsworth太美国化而老王太中国化了。
Wadsworth是典型的大权在手的美国经理人,自信、直率、坦白,不注意自己的言辞,想到什么说什么,无论是好还是坏。他坚持规则、道德规范和好的公 司治理。他已经习惯了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并得到下属和同事的尊敬。这在所有美国公司的董事会或管理层中都行得通,但是在中国不行。方风雷对 Wadsworth的行为心存不满,只要有可能,就会进行报复。
老王则有很强的优越感,并其它中国政治家一样,十分光滑,避免冲突和承诺,说着含糊的比喻,听众听到的是他们想听到的内容。这让不懂中国文化的美国鬼子们抓狂。
很快,两人就不再交谈,而开始把查懋声董事当作中间传话人。
而方风雷继续与高盛的合作,把摩根斯坦利晾在一边。例如中石油在2000年4月份的上市项目,融资29亿美元。
1998年1月,老王被任命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中金公司的继任董事长是周小川,按照中国传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理,立即决定强迫让方风雷离开,为他人让位。
方风雷拒绝了摩根斯坦利让他取哈佛大学学习MBA的提议,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不竞争条款,去了香港中银国际,开始与中金公司竞争。
在方风雷离开之前,中金公司内部就已经开始谣传中方股东将“安排一个大人物进来。”几个月后,这个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朱云来。
在中金公司,朱云来一开始是投行部门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努力保持谦和低调,但是中金公司的中方员工很快就开始利用朱云来,拉他参加各种会议来获取承销业务。中国员工自动向朱云来磕头效忠。
方风雷离开后,朱云来成为中金公司事实上的老板。
2000年6月, ElaineLa Roche辞职回到了纽约。
2000年中金的毛营业额达到了1.7亿美元。公司把原先的一亿美元全额还给了最初的投资人,中方员工还意外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奖金。2000年1月份被迫离开公司的方风雷一分奖金也没有拿到。
三、摩根斯坦利出局
在2000年后,摩根斯坦利逐渐退出了中金公司的管理层,成为了纯粹的财务投资人。2002年,摩根斯坦利终于举旗认输,把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交还给中方。 中金公司仅仅成为摩根斯坦利的“投资组合”之一,每年收取分红。摩根斯坦利投降后,它在中金公司运作的最赚钱的几笔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业务中被指定为联合 承销商。
2010年12月9日中金公司宣布,摩根斯坦利所持公司34.3%的股份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转让给KKR(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 )、TPG(德太集团)、新加坡ZF投资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
中国对新股东定下了三个标准:一是和中金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亦即非证券行业);二是对中金公司的业务有互补性;三是对中金公司的发展有长期的承诺。
新加坡ZF投资有限公司带有较强的财务投资人性质,并不需要取得公司运营权。大东方保险是新加坡大东方控股集团(Great Eastern Holdings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目前新加坡华侨银行持有新加坡大东方控股集团超过80%的股份。也是财务投资者。
TPG和KKR两家私募基金也是财务投资者。
根据目前已知的中金公司分红纪录(不包括2001年至2004年的分红纪录),摩根斯坦利对中金公司投资的复合年收益率约在24%。这样的投资收益,接近 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对于退场回报率的要求。据说摩根斯坦利从转让股份中还获利10亿美元。从投资项目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
2010年11月29日华鑫证券宣布出资6.8亿元与摩根斯坦利成立合资投行公司,华鑫证券占三分之二股权。目前摩根斯坦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规模 已经超过80亿元。因为失去中金公司的管理权,摩根斯坦利无法将中国投行业务变成其全球业务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以控制者的身份,再次在中国寻找投行业 务着陆点。退出中金公司,进入华鑫证券是其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
为了确保能够在合资公司中获得绝对的支配地位,在合同中写明,将来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摩根斯坦利将收购合资公司剩余股权,持股比例可达到100%。
摩根斯坦利退出中金后,中金的经营并未受到影响。
四、业绩
中金的第一单业务是1997年3月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1.2亿股,融资31.35亿港币。
然后就是1997年成功参与了中国电信(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发行,中金是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主经办人、联席保荐人。这是中金公司成立之后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成为中金公司的重要起点。
1999年5月,高盛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6900万股,融资36.57亿美元,中金是高级副主承销商。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新浪网,6月的中国联通,10月的中国石化等等,都能看到中金公司身影。
此后,中金公司几乎从未缺席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发行,牵头了电信、能源、银行、保险、医药、基建、汽车等行业龙头的海外IPO项目。
15年来,在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中,中金公司总承销金额分别达6460亿元和924亿美元(截至2010年10月份),占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 总融资金额的36%和40%,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境内外投行,并在前十大A股IPO和前十大中资公司海外IPO中分别主承销了9家;作为财务顾问 参与的兼并收购交易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也位列所有投行第一。
中金公司开始走向世界,例如参与了新加坡物流仓储企业普洛斯的30亿美元IPO项目,这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IPO。又与工银国际一起参与 了通用汽车的231亿美元IPO,这是中资机构首次参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IPO。在这些承销业务中,中金公司已开始与它的老师摩根斯坦利以及众多国 际投行同台竞技。
成立15年来,中金公司共完成逾2108亿美元的股本融资、逾1477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以及逾2000亿美元的兼并收购交易,涉及了223家公司和企业,其中深度参与了关乎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41家特大型企业的融资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