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04 0
2012-03-14
中超的“钱景”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颜强

首轮中超,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场上座2.5万人左右。倘若以此作为实际球票销售数量,以平均票价20元人民币笼统计算,那么这一轮联赛,中超总体门票收入400万人民币。倘若一个赛季30轮联赛,都能够按照如此势头延续,那么整个赛季的门票收入大约能接近1.2亿人民币。这是在中国所有职业体育项目中,无可超越的一项数据。同样火爆的CBA,门票收入和中超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超“钱景”看似不错,然而这样的收入增长与投入体量相比,依旧不在一个等量级别。这个赛季,16家俱乐部的投入最初号称30亿人民币。后来官方说法变成25亿,依旧骇人。换算一下,平均每家俱乐部的投入,都在1.5亿人民币之上。
这当中自然包括像阿内尔卡的“神话收购”——一个赛季薪资就接近1亿人民币的个案。但单个赛季投入上亿,已经成了中超的入场门槛:一个俱乐部老板如果一个赛季的投入达不到1亿,好像都没有脸面在江湖行走。
希望一个职业足球联赛整体上收支平衡,这可能是我个人书生意气、闭门造车,毕竟这个世界上,真正做到收支平衡的职业足球联赛几乎没有,最多只有德甲能接近这样传统经济概念中的“健康水准”。各个俱乐部老板投资中超,都是琵琶别抱,或者将俱乐部当作市场推广、品牌升级工具,或者将俱乐部作为良好的ZF公关工具,或者另有其他企图。如此大的投入,就算收入在上升,要达到联赛整体上的收支平衡,短期内看不到可能。
一个职业体育联赛的市场收入来源,无非是门票销售收入、媒体版权和商业赞助三块。
在商业赞助这一块,联赛主冠名赞助商万达,装备赞助商耐克,此外还有山东临工、哈尔滨啤酒以及雷曼光电这样曾经被媒体拷打过的赞助商,一个赛季,总量也达不到2亿。
俱乐部层面,自我经营权中,基本上分为冠名赞助、胸前赞助,以及其他二级赞助几类。北上广三个中心城市的中超俱乐部赞助收入可能更高些,其他中超俱乐部的冠名主赞助商,一个赛季平均价格大概在1500万人民币上下,整体商业赞助收入很难超过2千万人民币。16个俱乐部单个赛季的商业赞助总收入最多3亿人民币。
因此从商业赞助上看,联赛整体和俱乐部各自经营,两部分相加在5亿人民币左右,算上门票1.2亿,要追上联赛整体投入的25亿,仍然缺口巨大。
中超的其它收入源中,还剩下媒体版权一类主项。然而这一块的收入,又怎么可能达到单赛季18.8亿?
门票和赞助收入,若仔细统计,是可以查核出更准确数据的。但是媒体版权这一类,至今仍是疑问。媒体版权的销售,大致分电视版权和新媒体版权两类。中央电视台开始重启中超直播,支付的版权费用似乎没有具体说法。新媒体版权方面,中超继续独家销售,价格不可能太高。整个媒体版权项类收入,也就是几千万人民币的级别。不过,从这个已然升温的中超赛季收入来看,潜力最大的是媒体版权一块,潜力最难挖掘的,也是媒体版权一块。
英超被认为是欧洲第一联赛,并不是因为其竞技水平,而在于市场化的经营水准,其中又以其媒体版权收入为最:现英超三年版权合同,总收入为24亿英镑,单个赛季8亿英镑。NBA的成功同样得益于高额媒体版权收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媒体市场革命,让职业足球、职业篮球成为稀缺媒体资源,一定程度上,是电视直接推动了职业运动的市场化。
但是这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化媒体环境,中国不具备。属性限制着中国媒体的成长,导致它无法给职业体育深度输血。本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新媒体领域,也由于相似原因被制约。
老板们对俱乐部和联赛砸钱,追逐的往往是资本性的短期目标,十多年前万达全兴太阳神之消失,和利用足球达成短期目标不无关系。中超真正长成的标志,是能够在上述三大收入来源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这已是超乎足球和体育的话题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王昉 fang.wang@ftchinese.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