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方向,同时也坚持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这是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近日央行新 闻发布会上作出的表态。
  无论是去年年底资本外流,还是近期的经常项目逆差,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 加的局面,外管局的一举一动,正日益被业界视为中国ZF应对外部经济挑战的标志 性举措。
  汇改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从去年年底发生大规模资本外流开始,人民币汇率问题就一直触及着市场的神经 ,而最近出现的贸易逆差,再次引起了业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关注。
  对此,易纲指出,中国近年来在减顺差、促平衡、扩内需、调结构方面都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今年1、2月贸易总量呈现逆差,从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的水平的角度 看,这是一个很正面的迹象。
  去年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罕见的连跌现象,从境内即期、远期市场和境外 NDF市场来看,业内普遍认为比较持续的对人民币汇率的双向预期和双向波动正在 形成。
  而最近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5330.3亿美元, 同比增长7.3%。其中,进口2686.4亿美元,增长7.7%;累计贸易逆差 为42.5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带来更大压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进 出口出现逆差的月份与金额规模会比去年扩大,也会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特征更 加突出。
  “另外,今年新兴市场的汇率也会出现激烈的震荡,考虑到这些国家经济减速和 国际收支恶化是大概率事件,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很可能在今年前几个月大幅回升,然 后出现大幅贬值。”梅新育说,“而这种剧烈震荡又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对人 民币汇率产生重大冲击。”
  “目前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双向波动持续的时间较长,范围浮动得也比较灵活,这 是一个新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今年的头两个月一直还在持续着。”易纲说。
  对此,梅新育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单 向变动预期太强,在以往的单向波动形势下,如果放开汇率形成机制可能造成很大的 压力。
  “如果双向波动特征更加突出的话,对于形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会更成熟 。但是,这对于我们外经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梅新育说。
  易纲指出,未来要不断地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的弹性。“无论从国际收支平衡看,还是从市场的预期看,现在的条件是日臻成熟的 。当然,至于说什么是市场的均衡汇率,那要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易纲说,“这 样的改革持续下去,汇率形成机制会越来越市场化,这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 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对欧投资符合外储多元化思路
  与此同时,欧债问题所暴露出的巨大不确定性,也考验着中国对外经济政策部门 的智慧。
  对于欧债危机,易纲指出,我们是支持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解 决欧债危机的一系列政策,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自欧债危机以来,我们继续坚持多元化的配置,继续投资于欧洲的市场、欧元 区的市场。”易纲说,“从一个投资组合来看,即使在欧元区的组合和欧洲的组合, 我们都做到了保值增值,这样一个分散化的配置原则,不管是在美国的次贷危机、雷 曼危机,还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易纲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负责的投资者,我们相信欧洲有能力 克服欧债危机,中国将来也会一直是欧洲和欧洲市场的投资者。
  梅新育认为,目前欧洲的投资机会仍然很多,最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 场,欧洲状况稳定对中国很重要。
  “如果坐视欧元区垮台,那么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霸权会进一步加强,而人民币 不可能在短期内接上欧元的地位,对外经济政策上扶持欧元区,能够为我国创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梅新育说。
  早在上个月举行的欧元展开幕式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欧元是国际货币体系 的重要一极,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也为中国积极参与欧债危机的解决 提供了合理解释。
  “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也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始终把风险防范放在工作的首位 ,外汇储备的经营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在坚持这样的原则下,我们会继 续保持对欧洲的投资。”易纲说。
  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3.181万亿美元。外界通常的猜 测是,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中,约2/3投资于美元资产,投资欧元资产的比例占 两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