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松银根不利转型 作者: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
迈克尔•佩蒂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中国正在放慢脚步。在10多年来每年增长超过10%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减速。两位数增长的美梦已经结束。国2务2院总2理温2家2宝上周就向中国领导层表达出了这种意思。因此很多分析师得出结论:中国需要放松货币政策。他们错了。
在北京弥漫低迷气氛之际,也有一些好消息。上周五,我们得知,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1月份的4.5%降至3.2%。
然而,新公布的其它数据逊于预期。工业产出增长乏力。零售销售增速大幅下跌。这点很重要:因为中国迫切需要让经济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因此任何消费增长疲弱的消息都是一个糟糕迹象。
良好的通胀数据和糟糕的增长数据,让经济学家们呼吁中国央行通过放松信贷、甚至降息来刺激不断放缓的经济。他们辩称,这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而由于通胀正快速下滑,政府不用担心会造成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这一建议是基于对以下问题的根本误解:在一个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的银行体系,货币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美国,放松货币政策往往会既促进投资(通过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又增加消费(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扩大财富)。
但在中国,放松货币政策不会产生这些效果。它确实会促进投资,就像在美国那样。但中国放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会降低消费。为什么呢?因为信贷增加和实际利率下降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家庭所承受的已经相当高的“金融抑制税”。
这种隐性税收是中国家庭消费率处于低水平的最重要原因,提高这项税收会令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进一步下滑。中国央行必须通过继续控制信贷增长和推动实际存款利率上升来扩大消费。
但由于中国的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很多分析师担心,收紧货币政策将导致经济增长更大幅度的放缓。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但这么做仍会让中国的情况得到改善,原因有三。
首先,提高家庭巨额储蓄目前极低的回报率,将使得家庭收入和消费以比整体经济更快的速度增长。
其次,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债务水平可能变得不可持续。历史上所有采用类似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的国家都有过同样的困扰。中国债务水平已非常高,而且增长过快,因为在廉价债务融资的推动下,投资增长迅猛,造成越来越多的浪费。收紧信贷状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第三,尽管收紧货币状况会令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但不会产生很多人所担心的负面社会影响。为什么不会?因为如果中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家庭收入增速将超过GDP增速。换句话说,即便年度GDP增速放缓至4%至5%,实际家庭财富的年增长率也可能会达到5%至6%,这是一件让家庭感到高兴的事情。
一些人担心GDP增速放缓将导致失业率上升,但加息将迫使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模式,从由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主导的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向一种更为健康的、由更灵活的中小企业提供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中国此前通过加薪推动再平衡的努力损害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实际上还加重了失衡状况。但转向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将确保单位GDP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或者让你手中的人民币产生更大的回报。
本文作者是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高级研究员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