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698 1
2005-03-11

今天翻到GMU的Bryan Caplan写的一个note,对宏观经济学的概貌作了些轻描淡写,其中有一小段引起了我的兴趣。见下图: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他刻画一个实物经济,人们通过出售对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来换取当期物品。比如我今年需要消费100单位,但只愿意生产50单位,于是就向别人借50单位,并承诺对方将来的某个时候可以向我索取50单位或更多。那么,未来物品和当期物品的相对价格就是实际利率,对当期物品的需求和利率正相关,对当期物品的供给和利率负相关。因此,在交叉图中,就能决定均衡利率。此时的利率具有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比如,如果明年地球极有可能毁灭,那么今年的需求曲线将右移,供给曲线将左移,均衡利率将攀升得很高。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如果在这样一个模型框架中加入货币,情形将会如何改变?

在经济理论中,实际利率上升对当期消费的负效应以及对当期劳动供给(从而当期产出)的正效应是一个常识,但是,把它放到一个马歇尔交叉图中去,却让我觉得有点新鲜。另一方面,利率-产出坐标系我们并非不熟悉,著名的IS-LM框架就是架设在其中,但是IS和LM两条曲线都是需求面的分析,谁也不会把它当成供求曲线,虽然样子看起来很像。另外,上面这个看起来过于简单的模型似乎有希望处理(visualize)均衡、预期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概念。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由此出发,发展出一套新的图式,进一步纳入价格水平和货币供求(名义/实际余额)这些重要变量,以提供我们对宏观经济/货币经济(至少是初级水平上)的一个更便宜的视角。

没啥头绪,先存在这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1 3:00:4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11 21:19:00
宏观经济学不学也罢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在一个模型或假说中引入新的变量可能会产生不可料想的后果,在这个例子中有可能导致原来的范式不成立或实际改写了全部假设,越抽象的东西(如价值论)越会引发这种只有“圈内人”才当回事的争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