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身处旋涡之中的李旭,终于神色凝重地出现在记者面前。 半个月前,即1月16日,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顾问(上海)有限公司估价部全部20名员工"集体出走"事件发生后,作为"带头大哥"的原第一太平估价部董事的李旭,便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人物。假分手变成了真拆伙 第一太平戴维斯号称全球五大地产顾问代理行之一,在上海市场的房地产估价业务向来也做得红红火火,客户以外资银行及外资企业为主,据说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极为可观。 1997年,第一个拿到英国皇家特许估价测量师资格的中国人李旭,成为第一太平上海公司估价部首位员工。10年之后,当李旭率领20名部下离开之际,估价部员工数量在公司内部位居第二。 但此次重新露面的李旭,身份换成了国瑞量行董事长。将他突然置于这种奇特境地的,原来是他干了10年的房地产估价业务的"资质"问题。 2005年10月12日,建设部下发了《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起,境内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必须由具备境内评估资格的自然人申请成立;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60%。 这给外资身份注册的第一太平出了道难题:从成本和管理两方面考虑,他们都不愿意再成立一家公司,并由拥有内地评估资格的国内人士持股60%以上。公司管理层不得不采取了"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做法,用李旭的话说就是:"盖章是盖第一太平的章,而我仍以英国皇家特许估价测量师的身份去签字。" 这种"灰色"状态持续了大半年时间。2006年年中前后,国家出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从2006年12月11日起,外资银行注册成为境内法人银行可开展人民币业务。根据中国有关法律,为境内银行提供估价服务的机构,必须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且在境内注册的房地产评估公司提供。而第一太平估价业务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这些外资银行。 这无疑又给了第一太平上海公司管理层一个重大打击。因为按照上述法规,第一太平并不具备中国法律所要求的开展估价业务的合法资质,如再出具评估报告属于违法,李旭这样有国际资格的估价师的签字,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如果提供给客户的评估报告中有一份引发争议遇到起诉,法庭很有可能判定我们是违规经营,我在内地的执业生涯将到此结束。"李旭说。 无奈之下,第一太平上海公司管理层于2006年6月7日书面指示李旭,由他牵头成立一家符合内地法律规定的评估公司,以与第一太平合作的形式继续提供估价服务。这家公司注册名称为上海国瑞量行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 据李旭透露,在第一太平与国瑞量行的合作协议中约定,第一太平付给国瑞量行每月一定数额的估价资质使用费,同时估价部所有员工于2006年11月27日递交辞呈,转入国瑞量行任职,再由后者派驻第一太平办公,员工薪水福利与原来一样。李旭也由公司估价部董事摇身一变成为国瑞量行董事长。 上述协议还约定,双方合作自2007年1月1日开始,为期三个月。不过,仅仅过了半个月,第一太平方面突然通知终止合作。于是,就发生了第一太平估价部20名员工"集体出走"国瑞量行这一震动国内顾问代理行业的大事件。外资代理行估价业务如何突围? 据记者了解,第一太平上海公司之所以出尔反尔,是设在香港的公司亚太区总部反对上述形式的合作。有业内人士称,其更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去年第一太平香港公司以高薪将某竞争对手的整个估价部"挖"来了,而上海正是香港公司计划开拓的重要市场。不排除是亚太区总部高层觉得上海方面以合作形式规避政策监管的做法太费周折,又与香港公司业务发生冲突,倒不如干脆不做。 若此说法成立,李旭及20名部下被迫集体出走,不过是第一太平内部的策略调整和利益分配的"牺牲品"。但是,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看,它所折射的行业意义要深得多。 "这是外资顾问行地产估价从业人士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李旭的得力干将、国瑞量行董事总经理孙健对记者说。 他分析道,外资银行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且特别积极介入国内的房贷业务,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此类业务起码有10倍以上的增长,与其相关的房地产估价业务需求极大。 据记者了解,上海的外资代理行中,并不是全部设有估价部门的,比如仲量联行是由香港公司的估价师负责,戴德梁行的深圳公司拥有境内估价一级资质,也拥有一定回旋余地。最尴尬的就是第一太平这类未获得国内合法估价资质的公司。 至于如今外资代理行在国内估价业务资质问题上进退维谷的局面,孙健认为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完全走合法的途径,与本地拥有资质的公司合作,还有就是等待政策逐步放松,包括资格考试对外籍人士开放,外资代理行注册规定的松动等等。 而第一太平上海公司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估价业务很重要,公司是不会放弃的。对引起外界关注的估价部员工"集体出走"事件,不久会有一个完整的说法公布,李旭等离职员工无权就公司状况对外发表任何声明。(王其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