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惯性下的教育制度演变 柳中原 孔子,蔡元培,西南联大,显而易见,三者之间共同指向的核心词汇便是教育。正如书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袁征先生《孔子·蔡元培·西南联大——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转折》意在对中国教育制度两千多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做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观察与研究,教育为文化之本,此书亦可看做是一本视角独特的文化史。 作为一名学风朴实的学者,袁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尤其是现代教育史的研究,建树颇多,出版了多种著作。在《孔子·蔡元培·西南联大——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转折》中,袁征再次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积累与冷静观察,尤其是他对孔子及国民党党化教育领域的论述,填补了一些重要的学术空白,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袁征提出,从先秦到1949年前的教育史应该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是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没有任何一家之说能主宰整个中国的教育;第二阶段是秦汉时期,把儒家学说树为惟一的正统理论,直接解释经典字句为基本特征的儒家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第三阶段是宋朝至清代的六个多世纪中,理学在教育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在进入到20世纪之后,中国开始仿照西方,建立起由高等、中等和初等学堂构成的全国性现代学校系统,开始了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尤其是民国初期(1912年至1916年),中国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完善;而1927年至1949年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第二阶段,思想上和组织上对全国各级学校加以严密控制,结束了教育界比较自由的局面。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选取了孔子、蔡元培及西南联大三个在中国教育发展中具有象征意味的“转折点”。 明明是研究中国教育制度的流变,但袁征却以《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为起首第一章,这是个意味深长而又匠心独到的开篇。在袁征看来,同样是以谈话体来传达教育思想,但苏格拉底从不认为自己是真理的拥有者,他的名言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而孔子,宣称自己是上天选定向人间传播完美道德的唯一使者,这从他称呼学生为“小子”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尊卑之别,如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如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苏格拉底常常称他的学生为“朋友”。袁征显然并无意于捧苏格拉底而贬孔子,他只是试图在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之不同,来探讨中西方在教育方法的源头上已经存在差别。他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社会,孔子的理想是维护和加强宗法等级制度,而苏格拉底是生活在古雅典的民主制度下,所有公民一律平等,所以他才会选择用平等态度来对待学生。 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制度相对应的,袁征的另一个着力点放在了近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建立的研究上,他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蔡元培及其所倡导的教授治校原则的由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不是太学等传统学校制度的延续,用蔡元培的话说:“吾国今日之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自古之太学演化而成也。”蔡元培受洪堡的影响巨大,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开始就尝试在中国实行教授治校,主张要以学术原则为神圣的标准,不承认有任何高于学术原则的权威。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继续倡导这一原则。从原则上来说,教授治校是合理的,是现代大学独立精神的体现,但袁征认为,教授治校也是一种民主制度,同其他民主制度一样,有一条不可超越的界限,那就是不能侵犯个人自由。蔡元培失败的原因,仍在于东方和西方有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至于此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实质上来说,仍是东方国家文化专制主义传统的延续。 袁征说自己一直有志于写这一本“认真写的而又容易读的小书”,小书自然是谦虚,但“认真而容易读”,却是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得到的印象。这是不是我们当今的学者们都应该拥有的平和心态呢?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