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荣格说“不是人支配情结,而是情结支配人”(《荣格性格哲学》九州出版社P7)。这使我想起《耶稣受难记》中耶稣说的“上帝啊,原谅他们,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包括人的内在存在也是先于个体本质的存在的。
但是,荣格还认为,情结的作用并非总是消极的,可以当作人的心理能量和动力的起点,引导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存在主义哲学也正确指出:只要你有意识的选择自己、淬炼自己,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本质。佛道等都强调: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然而,如何将情结、孽债以及习气改造成一种新鲜的建设性生命力呢?答案肯定因人而异,佛说八万四千方便法门。也许,此小文标题也许算是一个小小的法门吧。
人的牢骚、懒惰甚至怨恨的存在是客观的,因为人们常常觉得单位里、社会上以及别人的行为上存在很多的“不应该”,例如:
为什么他能破格晋升,而我们却被“严重”忽视?
为什么我有很多好思想和才干却屈居人下,却木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为什么“支点”给了那个无力的家伙呢?
为什么占了那个位子的人可以“白捞”而享受,而我却只是“苦赚”而温饱呢?
为什么我的“好心”不能为人理解,不能得到帮助,事情总要自己干呢?
为什么“什么人”都可以喊我们做事呢?
不应该!不应该!就是不应该!
这种受到外在“不应该”“伤害”的人往往会将其负面情绪蔓延从而导致两种“行为应对”:第一,该干的不好好干,用精力干自己有赚头的(俗称“走穴”);第二,当受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用抱怨不公平来为自己辩护。这两种“行为应对”则会导致甚至互相加强的导致自己“应该”做的却不去做,即导致自己的不“应该”了。
正常的成年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心里知道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例如,大家都知道,在其位谋其政,有其名符其实。
那么,怎么做到即使外在“不应该”但绝不内在 “不应该”呢?我的办法有2条,供参考。
第一,正确归因。归因理论揭示,人对前次成就或“负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有时候,人的性格容易导致错误归因,例如,外控型人常觉得成由自己败由人;有时候,“志向”会蒙住自己的慧眼,例如街上盗金的故事;有时候,信息的易得性会让你选择错误的路径,例如相对调查而言耳边风、别人的谣言就是容易获得的信息,而这些却往往在归因中起大作用,等等。
第二,对外在“不应该”去“斗争”,对自己应该的好好干,绝不含糊。我们用“斗争”这个词只是为了强调主体的积极性,并不含有火药味。相反,“斗争”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菩萨行为。如果确实不是自己的错,那么,据理力争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如果不正大光明的去争取合理位置、合理利益和合理荣誉,那么,就是对别人坏习气的纵容,也对不住自己。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得耽搁自己该干的事情,桥归桥路归路,一码归一码。反之,如果暗暗生气或狭私报复,那么,带来的结果是糊涂结怨且伤人伤己。
最后总结就举个例子吧:某岗位津贴太少、负荷太重,但上岗的人消极怠工是以错对错的做法,不应该的;正确的做法是岗上的人与领导对话沟通力求公正解决,罢工辞职“搞阳谋”是最后的手段。当然,“斗争”了还不行,又不愿意辞职,怎么办?那么,还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继续斗争;诚然,在不影响做好“应该”的前提下,开辟第二事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能者多劳,天道酬勤。也许,这就是用“情结”做好事,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