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克鲁格曼和韦尔斯的《微观经济学》
克鲁格曼可以算作经济学界的一大奇才,38岁获得克拉克奖,51岁获得诺贝尔奖。在经济学研究上,以灵敏的直觉而著称,他使用的经济学模型都比较简单,但后继者在放松他的模型假设,使用更复杂的模型时,仍然可以发现他的结论基本无误。
他的著作等身,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预测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在教材方面,他1998年开始与奥伯斯法尔德合作编写出版了《国际经济学》,现在已经改版到第9版。在获诺奖那年,他和韦尔斯合作编写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出版了。同时具备思想和优美文笔的经济学家编写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应该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当我拿到这本优秀的经济学教材时已经是第二版。
目前,经济学入门教材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挤入这些优秀教材行列,站稳脚跟,实属不易。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可以说是师爷级的教材,克鲁格曼那一代经济学家在大学里是学习这本教材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它从1948年第一次出版,现在已经改版到第19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后起之秀,据说此书尚未完稿出版社就以140万美元买下版权,这本教材写得简单明了、准确、幽默,给人以“大道至简”的感觉,中文版的翻译也非常不错。曼昆是新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菜单成本理论已经写出经济学教材,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个人成就,84年MIT博士毕业,85年进入哈佛经济系任教,87年29岁的他成为哈佛教授,改写了两个世界上最强大学经济系的历史,在他之前只有哈佛经济系毕业的博士生到MIT经济系当教授的,最有名的就是萨缪尔森,由于哈佛不能留本校的毕业生,只能放走了这位未来经济学上的巨星,在MIT撑起了一片经济学的天空,曼昆是从MIT经济系博士毕业在哈佛经济系拿到教授职位的第一人。
本书的结构安排还是比较正统的,与其他大多数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相似(曼昆的除外)。先讲经济学基本概念,再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政策一路下来。不知什么原因,在第二版中,他们把要素市场部分放在教材的最后章节。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构安排,我个人觉得在引起学生兴趣上会有一些不足,我更加倾向于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结构安排,突出强调福利分析方法,并把相应内容(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章节)往前提,符合学生入门时喜欢对事物做“好”和“坏”的判断。
本书的第1章“第一法则”归纳总结了经济学的12条基本原则,其中,4条关于个人选择,5条关于个人选择的相互作用,3条关于整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对整套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看到这12条,马上会让人想起曼昆教材中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的12条基本原则 | 经济学十大原理 |
个人选择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资源是稀缺的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
得到某些东西的真实成本是为此必须放弃的一切 |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放弃的东西 |
有关“多少”的决策是在边际上做出的 |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
人们通常会去寻找机会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个人选择的相互作用 |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
贸易可以增进福利 |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
市场会走向均衡 | |
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资源应当被尽可能有效地利用 | |
市场通常会实现有效状态 |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
当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状态时,政府干预能增进社会福利 |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整体经济的相互作用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 |
经济的总支出有时不等于经济的生产能力 | |
政府政策会影响支出 | |
|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
|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
|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个人选择”,“个人选择的相互作用”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而“整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从上表的比较来看,“个人选择”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4条内容基本一致,“个人选择的相互作用”5条中的3条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一致,而“整体经济的相互作用”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就基本不同了。前者的3条内容都是短期宏观的(经济波动),后者1条是长期宏观的(经济增长),2条是短期宏观的,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题,要更加全面些。其实,强调经济增长,把短期经济波动建立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是曼昆教材的一个创新,他的另一本宏观经济学中级教材就体现了这点。
国内学生使用国际上通用经济学教材有3个障碍。第一,价格偏贵,比如本书的定价是69.8元,曼昆的是54元,萨缪尔森的48元,都远高于高鸿业的30元,我个人感觉30元左右教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解决方法有2个:学生自行购买,网上书店的折扣大于学校教材科的折扣;二手教材市场活跃起来,降低使用成本。第二,难度偏低,在美国大学里,经济学原理是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课程偏重于经济学思想(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书中基本看不到微积分和最优化的工具,对经济系的学生,他们会在高年级时进一步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而国内大部分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大一第二个学期时学习微观经济学,高年级时就不再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了,因此经济学原理教材就目前国内课程体系来说难度偏低了。第三,学习思维方式不同,国内大学生都是从中学的应试教育中升上来的,学习中喜欢寻找“正确答案”,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受制于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的课本内容是“发展过程3个阶段”,“特征有5点”,“结论有4点”之类的,容易记、容易背、容易通过考试。他们对国外教材“散漫”的写作方式有一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比较费劲。
我对本书只是粗略地翻了一下,以上更多的是结合对经济学入门教材的一些感受对本书做了一个简单的评论,算是给高小姐慷慨赠书的一个回报吧。
中国计量学院 蒋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