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企业与投资银行(CIB)市场,这是金融风暴后重新调整策略重心的金融机构达成的普遍共识。截至2010年,亚洲经济惊人的强健体质造就了亚洲将近4,420亿美元的CIB风险调整后收益,达到全球总收入的近1/3。尽管面对近期的市场震荡,合理的总体经济情境分析仍显示,到2015年,亚洲CIB收入规模有机会达到7,900亿美元,即占全球CIB市场的45%。
然而,也因为各经济体发展阶段、法律规定及商业模式的不同,亚洲地区的复杂性也同样超乎想像。而这也限制了从业者发挥的空间,不但对国内金融机构如此,对国际竞争机构困难度更高,因为部分机会几乎完全不对外资开放。但由于未来有机会出现空前的成长,即使是小小的空间预料也将出现激烈的战况。在亚洲的召唤之下,全球与本土银行势必须决定是否要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而这些都会产生重大的冲击与长远的影响。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金融机构需要对亚洲不断扩大的批发金融市场的成长力量,法律法规及市场竞争的相关挑战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麦肯锡近期针对亚洲10家大型和将近200家中型的批发金融客户所做的详细调查,以及针对45名亚洲高层银行主管的意见调查结果,可作为决策的参考基础。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目前最显著的三大机会是:快速成长的中型企业客户群、亚洲资本市场可能的成长转折,以及区域交易金融的持续扩张。
上述三大机会都具有在2015年创造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收入规模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三大机会都有策略行动运作的空间。不论是国内领先机构还是大型全球机构,都没有人占有绝对的优势。相反,每个机构都必须建立新技能,才能打一场漂亮的仗。比如有的本土银行可能需要新的风险管理基础设施,而国际业者则需要针对本土市场量身打造既有的风控作法。
因此成功与否不在于什么引人注目的大动作,而在于洞察亚洲独特的需求并推动变革予以回应。愿意改变的机构将能坐收全球最活跃的批发金融区域的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