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金融数据迷雾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如果希腊陷入无序违约,会造成多大的金融冲击?这个问题已在市场上引起热议,当然,也引起各国监管机构的大讨论。在希腊债务问题谈判占据媒体头条之际,了解各种“可能”情形的确很重要。
但在处理计算大量数据的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研判希腊危机的可能影响时,我们究竟有多少信息可用?毕竟,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金融体系于2008年陷入危机时,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数据迷雾”给现代金融造成了困扰;尽管投资者能够及时获知与股市相关的信息,但金融业其他领域的透明度却非常有限,比如回购市场和信用衍生品(部分原因在于,维系数据迷雾符合银行的商业利益)。
自那以来,全球监管机构已承诺进行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改革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今,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交的关于回购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报告要比以往详尽得多,各个监管机构也在相互交换此类信息。与此同时,美国设立了一家名为金融研究办公室(OFR)的新机构来监控上述数据流;今年7月,美国监管机构将再次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届时它们将首次开始接收来自对冲基金的、详尽而及时的交易数据。但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问题:尽管这些报告现在像潮水一样涌来,但我们仍不清楚监管机构(或其他什么人)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和动机用好这些数据——这一点很要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信息如海啸般扑面而来之际,美国证交会(SEC)等机构的资源却恰恰在被压缩;它们越来越难以获得至关重要的计算能力(也就是电脑)来处理这些数据。
这意味着,关于希腊(或其他问题)的重要数据,其最终命运可能是被抛弃在网络空间阴暗角落里,无人问津。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这都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毕竟,这些数据如果使用得当,可能会创造出奇迹——让世人看清现代全球金融体系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或者让世人看清该体系在欧元区运转失灵的原因)。相反,如果这些数据最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那么不仅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花销变得毫无意义,而且ZF部门也可能因此在未来面临政治和法律风险——如果未来发生危机时查出这些数据被忽视的话。
美国回购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7年前,该领域最能给人以“数据迷雾”感:有关该市场活动的及时信息品质参差不齐,部分原因在于投资者和公众对此兴趣极低。但当2008年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爆发危机时,回购市场的重要性已变得很明显。于是,监管机构开始要求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机构提供远比以往详细的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如今还收集所谓的N-MFP表,其中包含关于个体证券的原始详细数据。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件事非常令人鼓舞。前不久,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一个团队花了几周时间仔细查阅了这些晦涩难懂的N-MFP表,然后又进行了核对,以便为这一隐秘的领域勾勒出一幅令人兴奋的画像(以往很难想象能够做到这一点)。结果表明,结构性金融抵押品的使用近来有所增加,但回购交易的扣减率却有所下降;目前,最大的五家机构在回购市场中只占60%的份额,低于2008年的80%。* 但这一图景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完全是因为惠誉碰巧拿到了这些表格,而后又主动努力查阅了数千份文件。若不是惠誉有此即兴之举,一般观察人士依照现有制度根本无法核对回购交易信息,也无法跟踪整个市场。
这一局面可能会发生改变。从理论上讲,近来的信息技术创新已使得追踪复杂的全球数据流变得比以往更容易。此外,已经有人就此展开了创新性思考。有些监管者,比如英国央行(BoE)的安德鲁•霍尔丹(Andrew Haldane),正在倡导一项主张——即在全球一致的基础上,给证券“贴上”所谓的“法人实体身份证明”(LEI)标签,以便完善数据流。巴塞尔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也在考虑类似的建议。美国金融研究办公室的设立,可能也会推动对数据加以更有效地监控。
但是,真正的改革离不开政治意愿和相关资源。遗憾的是,迄今的改革充其量仍只是零敲碎打式的。还有,别指望银行会带头改革:尽管多个银行业组织对引入LEI表示初步支持,但它们也刚刚给监管机构写过信,抱怨金融研究办公室给它们带来的成本,企图限制该办公室的权力。换言之,无论是在希腊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目前都仍有大量的金融从业者似乎不愿吹散数据迷雾。
* 《走出阴影的回购市场》(Repo Emerges from the Shadow),惠誉评级2012年2月发布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