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054 11
2007-02-06
<P align=left> 有一则报道,题目是 <STRONG> 《</STRONG>砍专业救就业背离大学精神》,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精神,这一点你怎么看?    </P>
<P><FONT size=3><STRONG> 砍专业救就业背离大学精神</STRONG>2007-2-5 18:28:58   燕赵都市报 </FONT></P>
<P>       在浙江两会期间,该省人大代表吴雷廷建议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行“三个适度挂钩”制度,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作出适当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2月4日《今日早报》) </P>
<P>  就业压力的确一年比一年重,比如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在这一现实境况之下,适当考虑就业情况调整专业设置,是一种务实、理性之举,是大学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由此来看,吴雷廷先生对高校招生进行 宏观调控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迁就“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就该一味地“随行就市”。而且,现实地看,大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随行就市”,其实并不是一幅拯救大学生就业率的灵丹妙药,其意义有限。</P>
<P>  就目前来看,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一是因为大学连年扩招,致使毕业生数量增多,形成“绝对过剩”;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就业需要关系、熟人等各种潜规则盛行而导致的一种“相对过剩”。在“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的合力之下,形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之现状。</P>
<P>  无论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本质来看,专业设置的因素对于就业率高低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在目前看来,即使是那些最热门、最时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也难以让人乐观,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剩”现象。打个比方说,现在人才市场的消化率是有限的,即使把毕业生都“包装”成市场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设置成最热门的专业),在消化率有限这一大前提之下,就业率也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P>
<P>  再次,以绝对精确主义而设置大学的专业,试图使其“随行就市”,这种想法无疑是世俗的也是幼稚的。按照这种逻辑,那些就业率不高的所谓“冷门”专业,比如历史学、考古学、马列主义研究、人类学等政治、历史、哲学领域的教育学科,那些多少年来一直都“少人关心少人问”的就业率不高的冷门专业,是不是都得停止招生?依照这样的逻辑推理,用有助于“升官发财”的厚黑学、博彩等时髦专业,取代历史、哲学,是不是更顺应“市场需求”?</P>
<P>  可是我们知道,那些所谓的“不好就业”的冷门专业,其实大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是民族文化和科学进步赖以生存的基础性学科。对于这些专业来说,是不能单纯用就业率来衡量的。这些基础科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就业范围却很可能比较狭窄,大量减招或停招,有可能造成这方面人才的匮乏,进而造成科学发展动力不足。如果因这些专业停止招生,造成些专业的人才出现断层,那么造成的损失和遗憾必将是难以弥补的。</P>
<P>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这种并包,笔者认为并不单纯意指对思想的包容上,同时应该还有在学科和专业上的自由和兼顾。因此,专业“随行就市”不是拯救就业率的灵丹妙药,惟“就业”是图、设置专业“随行就市”这种背离大学精神的逻辑可以休矣。</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6 11:49:00
以下是引用eyo111在2007-2-6 10:04:00的发言:

砍专业救就业背离大学精神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这种并包,笔者认为并不单纯意指对思想的包容上,同时应该还有在学科和专业上的自由和兼顾。因此,专业“随行就市”不是拯救就业率的灵丹妙药,惟“就业”是图、设置专业“随行就市”这种背离大学精神的逻辑可以休矣。

我不同意文章观点。反而认同“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是对的。

大学是应该对社会负责,但同时更应对学生负责——这其中就包括了对社会负责。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理当减少招生和停招,这是减小“沉没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让这一部分大学生分流到企业与社会所需求的专业,以盘活成量扩大收益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至于谈到有些专业不能“断档”的问题,我以为所举的“历史学、考古学、马列主义研究、人类学等政治、历史、哲学研究”,可以根据需求总量分散在各研究型大学招生,培养一些专门研究人才,让这些学问研究继续能够深入并得以“传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12:21:00

同意楼上意见。

正好见一则消息,我认为是对的,贴在此。原载《京华时报》

(北京)市教育工委宣布,今年本市将建立就业信息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向高校发布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今后,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将与招生计划挂钩,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将在高招中减少计划。

据介绍,由市教委牵头的就业信息预测预警机制将在年内建立,同时启动就业导向考评机制,涉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学位设置、办学评估、班子考核等工作考评,将高校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挂钩,对一些就业形势不好、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将适当进行调整。

市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本市高校将全面建立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关注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教职工。今年起,本市将投入约2000万元高校公共服务补贴,用于补贴北京高校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公益性服务,使贫困生在校园内能免费饮水、洗澡、节假日打电话。同时,市政府和高校还将研究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网络学习的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08:36:00

其实,原苏联的教育也挺成功的

培养的大师级人物也不少

可是他们的教育就是我国解放初期实施院校和专业调整的榜样

为什么到了我国,反而没有那么成功??

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9 08:52:00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举双手赞成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是竞争性的社会,也是思想开放的社会.学什么是学生本人的意愿,作为一个人名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以的学习机会,提高全民素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9 13:01:00

专业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应当是一种半市场化的行为,一个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口,毕业生不容易就业,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少了,在很多国家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在中国,专业调整却不得不依赖行政干预。为什么?很简单,大学生宁可读个烂专业先混个大学文凭,再做一份和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这样只要不是太差太差的专业,总会有人愿意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