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931 2
2012-03-26
杨重法教授1962年4月出生于湖北天门,日本岐阜大学生物环境科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作物数学模型,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工作经历有:
2005.4~2005.5                        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 外籍研究员
2005.6~现在                            海南大学农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系主任
2006.10~2010.12                     海南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 责任教授
2009.9~现在                            海南大学农学国家特色专业 专业负责人

有关业绩

1.    Modelingof Translocation Rate of Dry Matter from Vegetative Organs to Panicle asInfluenced by Air Temperature in Rice. Jpn. J. Corp Sci. 2005 (74, 1)(作者;获日本作物学会论文奖)

2.    估测木薯茎叶生物量的一数学模型.热带作物学报. 2009(304)(通讯作者)

3.    土壤水分、光照和空气湿度对木薯气孔导度的影响(数学模型).生态学杂志. (304)(通讯作者)

4.    预测木薯茎叶生物量的数学模型.中国农学通报(印刷中).(通讯作者)

5.    JMP统计分析教程.海南出版社.2011


杨重法教授论坛的帖子链接
1,《JMP统计分析教程》5.3.3 曲线拟合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3540-1-1.html
2,《JMP统计分析教程》4.1 单因素方差分析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3536-1-1.html
3,《JMP统计分析教程》(目录)杨重法 著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3534-1-1.html
4,《JMP统计分析教程》(介绍) 杨重法 著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93529-1-1.html

5,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1101&from^^uid=2946512


问答汇总:

1,gxchow: 杨老师,您好!我想知道的是,在您研究的领域里面,可否举个例子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什么数学模型,然后如何检验该数学模型对您的研究对象的合适性?又是如何改进的?谢谢。

A:您好。昨天我发了一个帖子“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在附件中做了一些介绍,您可以查看。另外还可以检索我的有关论文,哪些论文虽然只是一般性的结果,但反应了我思路、适合性验证与改进。当然本领域有许多有影响的模型,在期刊上可以检索到一些。谢谢


2,tianliehuo:杨教授,您好!您是作物数学模型的专家,请问您对作物数学建模有什么看法,对此,您有什么心得或者认为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前断时间,袁隆平又培育出了新的高产水稻品种,再次刷新了历史,请问您认为中国粮食作物发展前景如何?是否一片光明?

A:您好。关于个问题可以查看我的“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贴,或者进一步查看我的有关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关于第二个问题,单从产量上看,杂交品种有优势,由于我国推广的水稻杂交品种面积大,因此具备了较大的增产潜力,但是米质不一定好。我国的水稻产量低于日本,更低于埃及等国家。因为产量受气候和栽培技术影响很大。应该说我国育种的总体水品还是比较低的。在栽培上,片面追求产量,忽视品质和对环境的影响,栽培的技术和理念也有待更新。正因为如此,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否一片光明还要看中央的政策和引导


3,jerryren:杨老师,我想问两个问题:(1). 请问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对人体的影响有没有显著稳健的结论。如果想研究这方面,数据是否需要昂贵的购买?(2). 对于同种作物不同产地的建模,一般是因产地不同而特别构造,还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形式?

A:您好。关于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结论,因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影响有的要到下一代或下几代才能显现出来,而转基因的农产品被利用的时间还很短。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影响的研究的时间也很短,没有数据就没结论,目前拿钱也买到有说服力研究数据。很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等有严格的管理。关于第二个问题,作物模型的应用或适应性是有局限的,如果要超出范围应用,一定要确认它是否适合另一个应用区域的各种条件和环境,这需要基于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或对模型进行修正。


4,君_翊:杨教授您好,我想要请问一下,模型的建立需要什么类型的数学基础,如果将植物学的模型引进到经济模型中,比如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通过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得出分析结果,是可以试验检验的,那么经济学的模型可能没有试验的机会,有没有克服的方法?

A:您好。坦率地说,我的数学基础很差。我要做的工作是将一个现象或导致某种现象发生原因或机理、内在规律用一个数学式较好的表达出来。我想构建作物模型必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新发现或新的观点,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二是将这个发现表达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发现都需要用模型来表达。对经济学我不懂,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我想应该有成熟的研究方法。如果已有地方法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可以开发新的研究方法,这在作物领域很常见。


5,gxchow:杨老师,您好!我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有的模型简单,有的复杂,可复杂的不见得有用,那么在考虑使用模型的时候,思考的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普适性的经验?谢谢

A:您好。我认为模型简单比复杂好。一个作物模型首先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性),好的模型要能过较好地描述客观现象、应用简便、参数尽量少、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参数尽量多、适应性广。关于我的思路,请查看我的“数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贴。希望对您有所借鉴。


6,paradoxbir:杨教授,您好!请问在构建和运用数学模型时,怎么正确看待被忽略或者被简化的其他前提条件,怎么保证这些被忽略或者被简化的条件中没有重要的信息或者关联?

A:您好。关于您的问题,只能谈一些我的经验,不一定正确。

在构建数学模型之前我们可能会获得很多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最后用那些数据或条件或变量来够建模型,或者说那些变量和条件不重要应该被忽略?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和数学模型的理论学习,不知道有没有固定的或成熟的方法和原则。
我在构建模型时通常考虑一下几个方面,①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及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度;②自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独立,例如多元回归是的多重共线性问题);③2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①-③的目的是尽可能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④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并与①-③的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或修正①-③的结果;⑤采用对因变量影响较大的自变量尝试构建模型。


7,amarantine:杨老师,您好!我是学统计的,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一直不能感受到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那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得换个研究方向才能感受到统计在应用方面的魅力吗?还是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一些其他什么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呢?谢谢!
A: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等进行选择。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都希望有创新、有新的发现。广泛的涉猎和了解,或许会有所收获。


8,杨老师,您好!
我想问下,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才算一个好的模型,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宏观和微观模型上建模思路上有什么差别?A:您好。从学术和应用的角度来说,要有其必要性有价值。从模型本身来说,要较好的模拟自然、社会现象和规律。生物模型尽可能要求参数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能解决一些非模型不能解决的问题,稳定性好或适应性强、简单、使用方便等


9,杨老师您好!根据您对生物领域的了解,将来在生物统计的应用方面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A:您好。生物领域很广泛,我只对作物栽培领域有所了解。作物栽培--就是种庄稼,以前主要靠经验。将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理论和手段,在荷兰,设施农业很发达,管理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由此可见,模式化管理是发展趋势,这需要建立各种模型,组成系统化的管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21 04:04:19
积累论坛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9-14 08:14:17
感谢楼主慷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