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死亡!——多么令人畏惧的字眼!牛虻却说:“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
多么坦然,多么豪迈,多么令人钦佩!
《牛虻》的现世影响了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从而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存在。
《牛虻》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国人,从而使中国志士拥有着坚强的毅志和奋斗的决心。
……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理解死亡,在另一层面上却能够让精神永生——理解死亡,就是重生精神。
牛虻能够如此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到来,自始至终,全是他心中有着一种精神,一种“献身于意大利,帮着把她从奴役和苦难中解救出来,并且驱逐奥地利人,使她成为一个共和国,没有国王,只有基督。”的奋斗精神。
理解死亡,重生精神,《牛虻》序言中讲的非常透彻:
“悠悠天地,人何以立于其间?是精神。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没有精神,恩就不成其为人,人就成了行尸走肉。人就需要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的支柱,精神鼓舞人活在这个世上,敢于面对生活,甚至忍受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精神鼓励人坦然对待死亡,迎接生活的最大考验。什么是精神呢?精神是意志的体现,意志的力量。精神就是一种气概,顶天立地。精神是刻骨铭心的思想,精神是难以磨灭的信念,精神是一股长存的浩气,让你感动千百回。即使黄土埋了身,但是你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震撼。……”
“精神的伟大在于它会超越死亡。生命是短暂的,只是刹那的瞬间,但是精神却像日月星辰一样永恒。精神不会随同肉体消亡而消亡。死亡又有什么可怕,在某种程度上,死亡会使精神得到升华。海明威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他却不会被打败。人的肉体和骨头会腐烂,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但是精神不死。精神既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又像钻石一样永恒。精神经过火山的冶炼,精神经过冰川的冷却。精神不死。”
译者很完美地解释了死亡与精神的含义,致使我忍不住将整篇序言几乎全抄下来。而在欣赏《牛虻》的过程,我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牛虻的那种矢志不渝,坚决斗争的精神。他的精神是不死的,不朽的,永恒的。
在牛虻年青的时候(那时叫亚瑟),他的精神就隐约体现了出来。对于一个在豪宅中成长起来的贵族青年来说,从小的食足锦丰的享受生活本该让他拥有着骄奢淫欲的堕落性格,但他特殊的身份背景却又让他在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只有在他的神父蒙泰尼里面前,他精神的弱点才会展露出来。当他因少不更事而泄露党内秘密被捕入狱,在狱中忍受着黑暗的折磨的时候,他却仍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审问当中驳刺痛骂宪兵。虽然最后仍不免要让女朋友误会而痛不欲生,但他在狱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坚贞的精神却还是给我们很大的振奋。
这是一种精神!
牛虻(这时依然叫亚瑟)被误会之后,又无意间得知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里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牛虻在忍受着误会和欺骗的双重愚弄之下,从悲伤失望转而变成彻底绝望。此时的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死亡。他也第一次这么接近死亡。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他就奔向了码头……牛虻确实选择了“死亡”,他要告别原来的自己,从而制造了自己“死亡”的假象。他要远离他悲伤的国度,重新生活,因为他心中原来的信念已经死了,另一个信仰却更强烈地生长了出来。他从此不再是为谁谁而活,而是为着一种不变的信念而活。
这,也是一种精神!
《牛虻》分为两部。第二部描写的是他流浪归来后的所作所为。他心中的信念依然不变,甚至更加强烈。他已然变了不少,外貌丑陋不堪,但精神却更加闪耀,因为他的归来就意味着使命,意味着新生和永存。
在这一部书中,最为使我感动的是牛虻越狱和被枪决时的场景。每读到这里,脉管里的血液就要膨胀一次,致使自己在心中为牛虻呐喊,悲叹而又不失尊敬。
牛虻作为革命党的首领归来(虽然书中不说,但无形中也暗喻了),给意大利的解放带来了希望。但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令他变成敌人的阶下囚。在狱中,牛虻依然是老样子,把奥地利比作老鼠大加讽刺,痛骂当局的可耻。他预料到真正的死亡即将来临,但他仍表现地很宁静,平稳,甚至有点为敌人悲哀。他并不看中自己的生死,只是自己的死亡将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困难。他能想到的就是:越狱,逃跑。这并不是畏惧死亡,而是心中的信念仍未实现。
在秘密的安排下,牛虻手中多了一把锉刀。他将要用这把锉刀为自己开出一条生路。在浑浊变质的黑狱中,牛虻忍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一刀一刀地锉着钢条。在这里,牛虻已是握着死神的手,但他心中想的只是用力去锉,用力去锉……
这,也是一种精神!
越狱失败!等待牛虻的就是枪决——真正的死亡。在行刑场上,牛虻由士兵扶上决场——他几乎失去了意识,但他的眼神仍是那么坚定,甚至鼓励着对他枪决的兵士,傲然迎接死神的到来。第一枪打中之后,牛虻满脸血污地挣扎起来,等待第二枪的到来……牛虻终于死去,但在场的每个人都似乎感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的那种紧迫感。我,我们,也在为牛虻的离去感到惋惜,愤怒和哀悼。
牛虻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
《牛虻》整部书始终以牛虻铁人般的精神贯穿全文。作者艾·丽·伏尼契以完美的手笔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英雄。牛虻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毅力和精神近乎神话,可以说是一个完人,是神。但细心的读者们却又感到牛虻又是一个平常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牛虻纵然有刚强,忠诚,坚贞不渝的特点,但同样也拥有一颗平凡人火热的心。他的感情是细腻的,感人的。仅只这些,就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情真意切,扣人心扉。
牛虻也有七情六欲。当他发现自己所喜爱的琼玛与革命党人波拉相恋时,他会妒火中烧……
当党内领导人委派任务,把较轻的任务交给牛虻,而把更重要的任务交付给波拉时,牛虻心中也会感到不满,从而对波拉表现出不友好……
而牛虻的感情最是流露之时,就是在他第二次被捕之际和在狱中请求与蒙泰尼里相认的时候,其中的感情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怅然泪下,让我们看到了英雄内心中真正的脆弱。
在丛林战中,牛虻指挥得当,把所有的战友都安全撤退。本来他也可以策马离去,但他的生父蒙泰尼里的意外出现让牛虻的内心受到很大的波动:如果逃走,势必要将蒙泰尼里毙于枪下;如果不走,自己则会被抓,保全了他生父的性命,但也意味着革命命运的危险。但他选择了留下,他在生父的眼中看到了慈爱和威严。牛虻被捕。
这,是不是一种精神?
在狱中,牛虻忍受着病魔和镣铐的双重折磨,生命垂危。在即将踏上死亡之路,他坚强的铁心下散出了一丝丝柔情。他要求再见见神父蒙泰尼里。当他头枕在蒙泰尼里的肩上,亲切地叫唤着“Padre”,仿佛又回到了他年青时与蒙泰尼里的幸福的时光。他向蒙泰尼里表白了身份,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在蒙泰尼里的怀里,刚强的牛虻变成了一个无知的孩童,一个等待放学归家的孩童。
“面对死亡,牛虻豪情不减,昂首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牛虻的那种傲然精神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
牛虻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刚强而又柔弱,忠诚而又矛盾,绝情而又温顺,……《牛虻》就这样描绘出一个动情而又坚强的人。
每次读完《牛虻》,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自己买的书都不舍得用笔在上面画一画。它太神圣了,是不容丝毫的玷污的。曾经有朋友向我述说,说不明白《牛虻》永存不朽的原由,我却黯然。难道这还需要理由吗?多么不朽的一部书。——说它不朽,就是不朽。
人活百岁,终归一土。面对死亡,我们又是如何的态度?是舍生忘死,成仁举义;还是贪生怕死,苟且偷安?
当然,死亡还离我们太远,但从牛虻对待死亡当中,我们却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宝贵的东西。我们固然是凡人,但只要拥有了牛虻无限高贵的品质,我们也可以昂然践踏死亡,重获新生。——最起码,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挺步向前,藐视困难。——这,却恰恰是《牛虻》要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它所不朽的原因。
再次重读《牛虻》,已是树月之后,虽然里面的构造与内容已是熟印心中,但那熟悉的文字却让我更感到真实,激动和怅然。
在生活当中,我们就是需要牛虻的这种精神,我们才会坚强起来,我们才会矢志不渝地追求我们的目标,不管是什么都无法挡住我们。我们面对困难,不会屈服,也不会消沉。
精神的力量,也让高尔基大声喊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
2006.12.20 http://user.qzone.qq.com/515314252?ptlang=2052&ADUIN=236673866&ADSESSION=1332757344&ADTAG=CLIENT.QQ.3307_FriendInfo_PersonalInfo.0#!app=2&pos=1320224347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