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468 27
2005-03-12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6-8 18:32:28的发言:

缘分指数好比劳动力发射的信号,这有助于一个均衡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当然,这只是总体情况。如果设计某种机制,使得所有人的真实信息得以反映,所有人的真实意愿得以反映,那么爱情、婚姻将永垂不朽啊。我曾设想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代理人a、b,双方具有不对称信息,自然(或上帝)可以作为中人。当且仅当a、b都相互喜欢且通过自然得以证实时,最优(first-best)爱情实现。此时的爱情契约,是完全契约。但是,现实中,爱情契约总是不完全契约,因为双方不能完全显示偏好,不能预测到未来的或然状况,也存在一些双方了解但无法为第三方所证实的信息,因此美满的婚姻在理论上不可实现。次优状态下,如果将谈判权力安排给单方,比如男方,那么可以保证最佳(optimal,不是first-best)婚姻投入得以实现。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是母系氏族就是父系氏族,为什么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的大男子主义。真正的男女平等理论上不可能的。尽管鄙人亦对此深表遗憾。

如果此贴让女性不满,本人愿意接受批评,呵呵。

本人不自量力,正在整理本版所有涉及制度变迁的发言,看到版主大人早期的这个很有意思的帖子,翻出来大家共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12 00:53:00

一刹春“先要回答,对于爱情,为什么一种更有效率的安排会被“选择”?然后才能解释大男子主义。广义地看,这也是诺斯试图解决的问题。”

版主大人回“

这个回答起来可能会比较晦涩。

婚姻契约,不妨理解为一种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或者说合并;否则就是非一体化(单身)。如果专用性投资足够大,即一方对另一方爱得海枯石烂,那么要维持这种持久的投资,就可以考虑一体化。如果一体化后,获得全部谈判力的一方有更高的激励去持续进行专用性投资,并且这种正效应可以抵消另一方减弱的投资激励,那么这一体化的收益应该说就超过了成本(假设零谈判成本),情投意合的双方当然就要结婚了。这意味着,如果一定期间,双方很少进行感情投资,那么此时一体化的收益机会下降,离婚、分居理所当然了。

更详细、缜密的分析,可能迫使我需要写“爱情经济学”第三篇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2 10:26:00

一刹春“先要回答,对于爱情,为什么一种更有效率的安排会被“选择”?然后才能解释大男子主义。广义地看,这也是诺斯试图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大男子主义一定程度上符合基于男女社会分工的权力分配效率,因此婚姻的效率选择可以从中得到解释。但是爱情可能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2 10:50:00

1、谈爱情的效率啊,我们得首先考虑非正式制度,也就是妇女翻身的程度,这个程度有地区差异。

2、还得考虑男女双方的谈判实力,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如女的相貌,男的才华)、经济实力、家庭的政治地位……

3、还是最后考虑双方的感情因素好些,这个东西无法量化,属于意识形态,而且变化太快(我身边有个情圣,半年内玩了5个,还有3个死活要贴上去,加起来可以开两桌麻将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2 10:57: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2 23:54:00
这个分析很不错  呵呵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4 23:02:00

我的观点和各位不太一样。这里的分析颠倒了。爱情和婚姻根本是两会事。

楼主的分析起点是因为爱情,所以结婚。而我认为因为结婚,所以爱情。

在社会发展史上,我认为是先有婚姻(虽然不需要结婚证),后有爱情。即便没有爱情,仍会有婚姻。爱情是在现代社会变得等为重要。在原始社会,没有爱情,但是仍有婚姻。在动物界,婚姻和爱情没有关系。

1、这里的分析是先谈爱情,后谈婚姻。其实应该先分析婚姻,后谈爱情。

2、人首先是需要有婚姻。可以通过金钱,暴力等方式。但是社会发展表明,通过爱情来实现婚姻契约会达到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婚姻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与爱情,所以婚姻最终会消失。但爱情不会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