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观点,该理论支撑起了凯恩斯整个宏观经济理论框架,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了粘性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建立了“微观基础”,但只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进一步解释,其理论内核并没有任何改变。凯恩斯认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三大心理定律的作用,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过际收益递减和流动偏好。在经济虚拟化的背景下,这三大心理因素所发生的条件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问题,凯恩斯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比例在人们收入中的比例会不断下降,而储蓄会增加。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是一个典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从美国近些年来的储蓄数据来看,美国家庭储蓄率在不断地下降,降低到一个微不足道的水平,而同期美国家庭收入随着上个世纪年代新经济的兴起以及本世纪初出现的资产泡沫,美国家庭收入也在快速上涨。
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长期历史数据来看,也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问题。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当代并不是一个普遍成立的结论。在凯恩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还处在工业社会阶段,以制造业和农业为重要代表的实体经济还是整个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服务业为重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开始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产值,并容纳了大部分就业人口,人们的日常消费不再局限于凯恩斯时代的吃穿往行等收入弹性较小的商品,人们将收入更多地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娱乐等收入弹性较大的商品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凯恩斯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实际是马歇尔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另一种表述,即随着某种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其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事实上,马歇尔的生产函数中只有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是一种静态的生产函数,其中并没有技术这一要素。在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包括资本投入品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并没有显示出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著名的索洛增长模型显示技术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70%以上。在实体经济领域,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己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虚拟经济领域,资本通过自身的反复炒作就创造了大量的利润,也很难找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子。对于流动偏好问题,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是收入的函数,大致是稳定的,而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对利息率的变动高度敏感。在经济萧条时期,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认为债券的价格己经太高,其未来价格肯定会下降,不会增加对债券的持有。由于持有现金的成本很小,即使是增加货币发行,人们将会增加手中的现金持有,货币的投机需求会变得无限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不会起到增加产出的作用,流动性陷井便产生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们看到,凯恩斯流动性陷井产生的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虚拟经济部门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滞留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期货和收藏业等虚拟经济部门,决定这些资金流向的不再是利息率水平,而是人们对未来虚拟资产价格的预期。
这时增加货币发行,其直接影响将反映在资产价格的变动上,甚至出现了增加货币发行,一般物价水平不降反升的现象,这是因为新增加的货币发行,甚至包括实体经济部门的一部分货币资金进入了虚拟经济系统。这一现象说明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产生的机制也已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虚拟化是凯恩斯所未曾预料到的,支撑起凯恩期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三大基石在经济虚拟化的背景下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核心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不适合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分析。
求点击! 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