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wsj.com/gb//20120328/tec085722.asp?source=whatnews2
夏
普公司(Sharp Corp.)决定向台湾鸿海集团(Hon Hai Group)出售近10%的股权,此举凸显出日本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子行业已经沦落到何种程度。
过去几十年里,直到这桩股权收购交易之前,日本公司都抵挡住了外国竞争对手的合作提议,即便是在日本公司在电子行业的主导地位已经不甚稳固的时候。
虽然夏普和索尼公司(Sony Corp.)、松下电器产业公司(Panasonic Corp.)等其他日本科技巨头在海外对手的竞争面前努力保持领先优势,但已经相当困难,更何况现在这些公司已不能继续依靠国内的帮助。
夏普将获得约8亿美元的“救命”现金,以帮助提振其电视机液晶显示面板业务,这一核心业务是夏普预计本财年将录得数十亿美元亏损的主要原因。
相应的,鸿海将成为夏普最大的股东,并获得相关技术,作为其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商业务的补充。
这是外国企业对一家日本科技公司的首桩主要投资,通过这桩交易可以看出,总部位于台北的鸿海正在迅速崛起。鸿海是苹果公司(Apple Inc.)最大的代工商之一,上个财年实现营收1,170亿美元,令比自己早成立60多年的夏普相形见绌。
这清楚地显示出日本企业界曾经安逸的经商环境已经变得紧张,并标志着该行业内的力量平衡正在发生转变。
几十年前,日本公司正处于巅峰时期,那时的日企是垂直整合制造业的典范──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但拥有众多廉价工人的代工商的崛起使苹果这样的公司可以专注于设计和产品营销,而且无需开工厂就可以管理供应链。
日本公司没能根据不断变化的行业形势做出调整。它们的产品无法在成本上竞争,并且营销步伐也较慢。最终,日本的科技优势逐渐被削弱。
随着日本电子行业的主导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动摇,日本企业转向了国内互助。由于担心关键技术泄露给亚洲竞争对手,日本电子行业没有像西方企业那样进行残酷激烈的整合,而是用组建合资企业和资产分拆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网络。但企业亏损加剧之后,日本电子企业失去了喘息的空间,再也无法本着维系业务和谐的精神去拯救国内的竞争对手。
比如,在2007年,夏普出手拯救了国内竞争对手先锋公司(Pioneer Corp.)。由于等离子电视业务损失惨重,先锋当时急需资金。但先锋后来的形势急转直下,在投资一年后,夏普不得不减记几乎全部投资。但夏普仍然是先锋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9%。
夏普和日本其它科技巨头企业一样步履维艰。面对始终强势的日圆以及韩国和美国等对手的竞争,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等近年来都出现了严重亏损。
在东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将于4月1日成为夏普总裁的现任全球运营负责人隆奥田硕(Takashi Okuda)承认过去的战略必须改变。他说,我们试着自己来做一切事情,但环境太艰难了。
自去年6月以来,夏普和鸿海集团一直在考虑以某种形式进行合作。去年6月,两家公司宣布计划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液晶显示屏技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当时说,该公司也在和其它几家日本企业谈判合作协议,以试图削弱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和LG Display Co.等企业在电子行业的市场主导地位。
按照周二在东京宣布的交易条款,夏普将向包括鸿海精密和富士康(FoxConn Technology Co.)在内的鸿海集团发行价值669.1亿日圆的新股。鸿海也将收购夏普在日本西部的口市的液晶面板工厂所持有的92.96%权益的一半。按生产的电子产品的营收计算,鸿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
行业观察人士说,结盟对夏普和鸿海来说均有好处。鸿海可以受益于夏普先进的液晶面板技术。鸿海旗下还在苦苦挣扎的液晶面板企业奇美电子(Chimei Innolux)正面临着亏损和技术落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