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5703 1
2012-03-31

作者:胡鞍钢   

            【内容提要】今后,劳动力和资本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很有限,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即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不仅包括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还包括更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更大程度的性别平等、更好的健康和营养、更可持续的自然环境、更公正的司法及法律体系、更富足的文化生活、更有效的社会治理。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增长得益于TFP大幅度增长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增长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经济增长率非常高。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统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0.1%11.2%,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居第二位(博茨瓦纳为第一位)和第一位;第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性很大。20世纪80年代GDP增长率波动系数高达35.6%,“八五”期间降至为17.4%,“九五”期间降至为0.9%。这说明尽管“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经济波动系数是建国以来最低的。所以,中国经济增长不仅要研究可持续性问题,而且还要研究稳定性问题。

            纵观过去25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很快,变成了富国?而有的国家发展得慢,依然贫困?20世纪后期,有些国家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陷于穷者愈穷的困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对这个问题尚未有新的解释。中国属于世界现代化“追赶型”国家,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是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就中国而言,30多个不同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很大。如果将这些省市放在全世界比较,过去20年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占7个。那么,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经济增长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资本、土地、能源或其它资源;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见图1)这是指生产要素配置及使用的生产率。物质资本通过增长影响福利,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增长影响福利,其本身就是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还可以通过提高物质资本的回报率对物质资本积累作出贡献,同样,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有效利用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回报和积累。相对于有形的生产要素,TFP是无形因素,它可以分为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两大类。所谓结构效应是指促进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所产生的作用,例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动力从低效率的经济部门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转移,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作用,国内外贸易扩大和贸易结构变动等。所谓知识效应是对经济增长起长期性决定性作用的知识与技术因素,包括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通常包含在资本设备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信息与通讯,大规模吸收外部知识,强化对R&D投入,提高本地创新能力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TFP的大幅度提高。根据官方的数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在1978-1995年之间,资本的贡献大约是55%左右;人力资本大约是5.4%;劳动的贡献比较少,大约是9.5%TFP的贡献是29.4%。实际上中国资本的增长率并没有高于改革前,甚至比改革前还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显增加,由一个负值变成了一个正值,其贡献率达到近30%,几乎占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接近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低于世界银行的研究。世界银行研究的结果是43%(见表1和表2)。

            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的TFP有明显的改善呢?从资源配置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看,据世界银行(1997)研究,在1978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为0.8-1.0个百分点。改革以来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和占城镇就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也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从知识因素和技术进步效应看,外资、外贸成为中国技术进口的主要来源,持续了20年的大规模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应用,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TFP

            二、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为何差异甚大?

            从各地区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我们发现,1978-1995年期间,全国各地区加权后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增长率标准差比较小,加权后的物质资本增长率标准差较大,TFP增长率标准差最大。这说明TFP的差异性明显高于其他要素投入的差异性。同时我们还发现,各地区GDP增长率与TFP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见图2),这又进一步表明TFP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性,即使是在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比较接近的情况下,例如广东和新疆,福建和宁夏,由于TFP差异较大,因而它们之间的GDP增长率差异甚大(见表4)。各地区TFP的差异性反映各地区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资源部门间更有效的配置将带来更高的TFP。各省市之间市场化改革步伐不一致,各省的TFP也就会以不同的速度增长(World Bank,1997)。从长期增长潜力看,各地区TFP的差异性还反映了各地区利用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差异性。如果新疆的TFP增长率达到广东的水平,其经济增长率就会超过广东;如果青海的TFP增长率达到福建的水平,其经济增长率就会接近福建(见表4)。

            从西部地区与沿海7省市增长模式比较,我们发现,不仅西部地区TEP增长率比较低,而且要素投入增长效应十分低下。沿海7省区资本要素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可提高1.439个百分点,而西部仅提高0.318个百分点;这里我们定义内涵系数以区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类型,如内涵型(这一数据为正值),外延型(此数据为负值),我们对改革以来(1978-1995年)各地区数据计算表明,沿海7省区内涵系数为0.388,而西部地区为-0.744(见表5)。由此可知,西部地区资本投入增长率并不一定低,主要是资本投入增长弹性低,因此必须改变以资本投入驱动为主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31 09:46:18
三、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仍是TFP
            世界银行2000年底发表的《增长的质量》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强调了三种资本的概念,“第一个就是我们通常比较关心的物质资本;第二个是人力资本;第三个是自然资本。”
            从今后来看,中国劳动力的增长已经不太可能,尽管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绝对数还会比较高,但增长率并不会很高。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长率曾高达3.0%,90年代降为1.1%,估计未来10年在1%左右。第二,从资本增长来源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大概是40%,也不大可能再增高,因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也是高的国内投资率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第一。那么,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TFP。
            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影响TFP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第一个是制度框架,这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如习惯、文化等等。第二个是良好的公共政策和有效的ZF管理。这两个方面本身也会有效地促进增长,相反则会阻碍经济增长。第三个是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分配是否合理。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数据表明,教育基尼系数越高,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就越低;反之,教育越公平,平均教育年限就越高。这也就是说,在资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率和储蓄率)。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教育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减少自然资本的损失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而提高13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四、中国总体上已经开始发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出现明显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正在从一个非常高的自然资本损失状况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最近我们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计算,得到两个重要发现:首先中国自然资本(指能源耗竭、森林耗竭、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的损失量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明显高于资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美国,更高于资源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的日本;其次是中国自然资本的损失量占GDP的比重呈急剧下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自然资本损失量占GDP的10%;按照世界银行新公布的绿色GDP帐户计算,1985年高达近20%;而后则大幅度下降,1998年,大约只有4.5%。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由于结构性的战略调整,特别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九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上升了36个百分点,而能源却下降了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耗下降了14个百分点。(指十四吨标准煤能源生产目标,十四吨煤炭生产目标)“九五”计划日规定“双十四亿吨”目标,但是却出现了煤炭消费量和生产量绝对数下降。这就说明,中国走过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过程。只有自然资本损失占GDP比重下降,真实国民财富(用真实国民储蓄率代表)才能明显上升(见表6)。
            第二,中国已经进入对人力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和改善的过程,正在强化对所有人口的知识、教育、技术投资。我们对人力资本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自改革以来(1978-1995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文化程度提高了53%,就业人口平均文化程度提高了45.5%;全国各地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基尼差异系数呈下降趋势,且处于较低水平,但高等教育的地区间差异则处于很高的水平(见图3),甚至高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短期内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就是说,假如我们现在想加速发展IT产业,急需大量IT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供给却不可能突然出现。中国现在的计算机博士每年毕业人数还不到200人。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来改变这条曲线,通过积极地吸引海外人才,如短期讲学、访问、受聘等特殊政策方式,提高高级人才供给量,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今后可以实施两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其一,深化高校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规模。放开市场,鼓励民营,既鼓励外资,也鼓励向国有公办或国有民办的方向转变,进一步使得高等教育从奢侈品、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和大众化。其二,在基本解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推进12年普及教育。
            五、提高TFP必须提高政策质量和ZF质量
            无论是资本的积累,还是依靠自然资本的积累,或者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持续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和发展环境基础上。中国加入WTO并不是无代价、无成本的,这些成本应该考虑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受损者得到必要的补偿。
            中国要想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和增长质量,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善发展政策的质量和ZF管理社会的质量。第一个方面是要实行良治(good governance),改变长期以来由ZF独家控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个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包括企业、社团、公民,甚至国际组织。ZF要重塑社会关系,改变ZF与企业和居民传统的控制关系,变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良治的目的是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公共福利最大化。第二个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腐败,使ZF成为“干净、廉洁”的人民的ZF,ZF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第三个方面,是要进行“透明的革命”,把一个看不见的ZF变成一个看得见的ZF,让老百姓了解ZF各种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