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作者: 张维迎 2009-12-02 21:27:55 来源:南方周末
每个人的生活或事业,有高峰也有低潮。低潮时人们容易过度悲观,高峰时却往往得意忘形。一个国家或社会也是这样。今天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如何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最好把它放到更长的历史视野中。

[size=1em]图1 人口数与GDP规模的相关系数(1000-2003) 阿根/制表

[size=1em]图2 全世界及主要经济体商品出口值占其GDP比重 阿根/制表

[size=1em]图3 出口占GDP比重(2007,按经济规模排序) 阿根/制表

[size=1em]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
“中国世纪”真的会到来吗?答案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三个转变最为关键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五千多年。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人口规模决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分离,是近二百多年发生的。以人均GDP衡量,过去国与国之间相差不大,例如公元1500年,最富国家的人均GDP是最穷国家的3倍;而现在,美国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落后国家的几十上百倍。
基于麦迪森的数据,可以算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在1500年为 0.9972,1820年仍高达0.9423,但之后急剧下降:1870年为0.6393,1913年为 0.3404,1973年为0.148——也就是说,到1973年,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已没什么关系,占世界人口54.6%亚洲(不包括日本),GD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这种情况在过去的30年里开始发生逆转: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相关系数2003年上升到0.5185,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0.733。
为什么过去250年里,各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再大致对等?简单地说,是因为不同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有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有些国家没有。尽管还有各种细节上的争论,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改进民生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全世界都实行市场经济,人均GDP的差异就会逐渐消失。这正是过去30年发生的情况。中国等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逆转过去200年里出现的世界范围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背离。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按目前的趋势,未来50年、100年后,人类可能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的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当今,亚洲人口占世界的近60%。所谓21世纪是亚洲世纪,也就是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关系的回归,或者说,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中预测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
麦迪森曾估计主要国家的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按购买力平价算,公元0年中国西汉时,印度的GDP占世界比重1/3左右,到了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3左右,195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1/4强(27.3%)。未来的状态会是怎样?他推测,公元2030年,中国GDP可能达到世界总量的23%,印度为10%,美国为17%,西欧国家合计达世界的13%左右。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的巨变。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份量和话语权,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近几年,世界真的离不开中国,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原来人家不带你玩,现在做什么都得跟你商量。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世纪”真的会到来吗?答案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如何?我想,三个转变最为关键: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推动的增长,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为平衡的增长;二是从低成本、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增长,到基于创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长;三是从企业的自然型增长,到产业整合型增长。而这些转变进展如何,又依赖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全球化则是这些转变的背景。
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百多年前的全球化和一百多年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全球化高潮发生在1870年到1913年之间,一战到1950年则是“去全球化”时代。一战爆发后,主要交战国的贸易几乎中断,尽管非交战国的贸易还在增加。1929年大萧条后,贸易保护主义流行,加上二战的影响,到1950年,世界出口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5%,仅比1870年高0.9个百分点(见图1)。
1950年后,全球化出现新的浪潮,198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速。2007年时,世界平均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5.6%。同样重要的是,这次全球化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到价值链分工的全球化。原来是你生产苹果、我生产桃,你把苹果卖给我、我把桃卖给你,现在是有人专门育苗,有人专门施肥,有人专门采摘,分工越来越细。重点不是最终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价值链上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做出优势,企业就可能成功。这是当前全球化的一个特征。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如果说第一次全球化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这次的全球化,中国则是最大受益者。没有这次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中国正是抓住这一机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一百多年前的全球化和一百多年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会不会重蹈1929年危机后去全球化的覆辙?我判断,出口占GDP比重的增长会停滞,甚至下降,但不会出现大规模倒退。上一次的教训是,贸易保护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于1931年公布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试图保护美国企业,由此导致全球贸易的倒退,反而延续了那次危机。多数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是一部分人打着国家的旗号争取私利。这是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如果世界各国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我们在萧条中停留的时间会更长,而不是更短。
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市场自由,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
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率都高于GDP的增长率。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按名义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
2001年后,中国的出口增长有一个飞跃。有好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不可否认,也与人民币汇率有关。因为人民币被低估了,对企业而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有利可图。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对出口继续补贴,但没有考虑这个出口补贴多大是好,好像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今年上半年出口达到8000亿,相当于GDP的5%。这里面有多少出口补贴?付出这些补贴值不值?需要认真研究。
这次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受到阻碍,它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危机,而是长期调整过程。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世界十大经济体里,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其他国家都低于中国(见图2)。这意味着,我们的GDP被低估了,或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按官方统计,中国人口的55%都是农业人口,出口占GDP比重不应该这么高,至少不能跟其他工业化国家比,因为农民有很多产品是自给自足的。现在,中国的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同时又有那么多农民,说明其中存在问题。
如果此次金融危机与贸易失衡有关,那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下去。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来中国要以出口来带动GDP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下一步怎么办?需要两个市场的均衡,尤其是开发国内市场。这里说的开发国内市场,不是通常的“扩大内需”,不是搞货币扩张或者政府投资刺激经济,而是扩大市场自由,激发企业家精神,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去满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问题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
中国各省之间千差万别,互利的贸易和分工非常有潜力。如果能把省间的贸易做好,中国本身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市场
首先看一下经济规模。中国大陆有31个省级经济区,如果把每个经济区当作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名,然后把它们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做个比较,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中国经济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如果被当作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4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
——排名第2和第3位的山东和江苏,经济规模都超过挪威、奥地利、伊朗、希腊、丹麦、阿根廷;
——排名第4位的浙江,经济规模超过委内瑞拉、爱尔兰、南非;
——排名第5位的河南,经济规模超过芬兰、泰国、葡萄牙,哥伦比亚;
——排名第6位的河北,经济规模超过捷克、香港、尼日利亚;
——排名第7位的上海和第8位的辽宁,经济规模都超过罗马尼亚、以色列、马来西亚;
——排名第9位的四川,经济规模超过新加坡、乌克兰、阿尔及利亚、智利;
——排名第10位的湖北,经济规模超过巴基斯坦、菲律宾;
——排名第11位的湖南,经济规模超过阿联酋、埃及;
——排名第12位的福建和第13位的北京,经济规模都超过匈牙利;
——排名第14位的安徽,经济规模超过哈萨克、新西兰、秘鲁;
——排名第15位的黑龙江和第16位的内蒙古,经济规模都超过科威特;
——排名第17位的广西、第18位的山西、第19位的陕西,经济规模都超过利比亚;
——排名第20位的江西,经济规模超过斯洛伐克;
——排名第21位的天津和第22位的吉林,经济规模都超过越南和摩洛哥;
——排名第23位的云南,经济规模超过安哥拉和孟加拉国;
——排名第24位的重庆,经济规模超过克罗地亚;
——排名第25位的新疆,经济规模超过白俄罗斯、苏丹、卢森堡、卡塔尔、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排名第26位贵州和27位的甘肃,经济规模超过立陶宛、多米尼加、斯里兰卡、乌拉圭、巴拿马等;
——排名第28位的海南,经济规模超过塞浦路斯、坦桑尼亚、约旦、玻利维亚、冰岛;
——排名第29位的宁夏,经济规模超过加纳、牙买加、乌干达;
——排名第30位的青海,经济规模超过赞比亚、洪都拉斯、尼泊尔、缅甸;
——排在最后面的西藏,经济规模也超过蒙古等国家。
再看人口。人口规模是市场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200年前英国崛起时,世界总人口不过10亿,英国人口占2%左右,英国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规模太小;100年前美国崛起时,世界总人口16亿,美国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几乎等于100年前全世界的总人口,比当今发达国家总人口还高出1/4。这也是中国市场受各国重视的原因。
分省来看,中国不少省份的人口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大国。人口最大的三个省广东、山东、河南,超过菲律宾、越南、德国(当今世界第4大经济体);宁夏、青海超过新加坡、新西兰;西藏也超过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