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淮海工学院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位于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主校区坐落在著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西麓。学校2003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 同年底获得2001-2002年度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文明单位”标兵;2004年3月,学校被全国绿化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1998年以来,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
学校目前占地2000亩,资产总值6亿元,校舍4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教职工1500多人。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 、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经济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理科学、空间信息科学、法学、体育、大学外语等14个系部和海洋学院、东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3个二级学院,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生物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日语、英语、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海洋技术、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新闻学、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工业设计、通信工程、制药工程、财务管理、自动化、工程管理、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海洋管理、国际经济贸易、地理信息系统和市场营销34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了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七大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近千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70余人,490多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近几年,教师中有1人荣获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8人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人享受连云港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二批、第三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23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被入选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术带头培养对象,33人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0人入选连云港市“521工程”培养对象。2名教师受聘担任外校博士生导师,30名教师受聘担任外校硕士生导师,一大批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高等数学”等12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二类优秀课程。2001年,“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会计制度设计教改研究”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苏北高校机械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6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以来,我院学生共有2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在2002年底全省大学生禁毒知识辩论赛中夺得冠军,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在2004年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中夺得金奖;在近五年的全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共有9人次获得一等奖。2004年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76%。毕业生中考取重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建校二十年来,淮海工学院坚持“立足连云港,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宗旨,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
近几年学校加快建设步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科研仪器值8900万元。“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7个基础实验室被列为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和基础化学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示范中心建设点;和连云港市科技局共建了“连云港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连云港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和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康淮海洋药物研究所”。学校与东南大学、赣榆县人民政府和榆城集团等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学校图书馆藏书102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余种,建成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项目中心,拥有万方、VIP、EBSCO、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系统,广大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快捷地查阅上万种电子期刊。《淮海工学院学报》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进入江苏省优秀期刊方阵。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美、加、英、新、日等国文教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学院目前已与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科廷理工大学、高登理工学院、英国格莱摩根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东方理工学院、俄罗斯陶里亚蒂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韩国大佛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6所外国高校签署了科研与教育友好合作协议。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全院师生正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机遇,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向着江苏海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2006~2007学年招聘信息
一、引进对象
1、政治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成果显著,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学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利于提高学校学科整体水平与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及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紧缺学科教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
3、教学和学科建设急需,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40周岁;
4、35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和部分紧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5、学校鼓励按学术团队引进人才,鼓励引进能够填补学校学术学科空白的高水平学术团队。要求3人以上,学科方向一致,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至少2人具有正高职称,1人属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二、引进待遇
1、安家费、科研资助费、岗位津贴、住房和配偶的安排(见下表)。
2、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待遇可面议。
3、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近两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可按学校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奖励标准(淮工科发[2005]10号)计算增加安家费和科研资助费,其中50%计入安家费,50%计入科研资助费。
4、按学术团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附表待遇的基础上,增加安家费30%,增加科研资助费50%。
5、夫妻双方均符合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时,按就高一方享受安家费、科研资助费,另一方按同类人员减半给予安家费;夫妻双方只按就高一方安排校内集资房或给予购房补贴。
6、学校将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学术团队建设的情况,按《淮海工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
7、享受安家费的高层次人才可参加院内集资建房,但不再享受国家、地方政策性住房货币化补贴。
三、政策简表
层次 待遇 | 博士 | 硕士 |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应届生 |
| 安家费 | 安家费(万元) | 18 | 12 | 8 | 10 | 4 | | |
| 紧缺专业 增加安家费(万元) | 2 | 2 |
| 国家重点学科毕业增加安家费(万元) | 2 | 2 |
| 博士生导师 增加安家费(万元) | 2 |
| 硕士生导师 增加安家费(万元) | 1 |
| 近二年科研 成果奖励 | 近二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可按学校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奖励标准计算增加安家费和科研资助费,其中 50%计入安家费,50%计入科研资助费。 | |
| 博士后 增加安家费(万元) | 2 | | | | |
| 海归博士 增加安家费(万元) | 2 | | | | |
| 配偶不安排 增加安家费(万元) | 5 | | |
| 科研资助费 | 科研资助费(万元) | 理工类:6 社科类:4 | 理工类:5 社科类:3 | 理工类:4 社科类:2 | 理工类:4 社科类:3 | 理工类:3 社科类:2 | 理工类:2 社科类:1 | 0.8 |
| 博士生导师增加 科研资助费(万元) | 理工类:6 社科类:4 | |
| 硕士生导师增加 科研资助费(万元) | 理工类:2 社科类:1 | |
| 岗位津贴及院内补贴(万元) | 5 | 3.5 | 3.5 | 5 | 3.5 | 2.4 | 2.3 |
| 科研津贴 | 按学校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奖励办法执行 |
| 住 房 | 过 渡 房 | 提供三室一厅或两室一厅过渡房 ,过渡期三年,三年期满可享受校内集资房 | 单身宿舍 |
| 过渡房期满不享受集资房的给予购房补贴(万元) | 16 | 12 | 10 | 12 | 8 | | |
| 配偶工作安排 | 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 | 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 | |
注:
1、安家费包含1998年11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人员按国家房改政策应享受的货币化补贴。
2、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2002年1月(教研函[2002]2号)文件所列学科。
3、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是指正式注册的博导和硕导,不包括兼职的博导和硕导。
4、博士后是指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的博士,不包括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的博士。
5、配偶不安排工作增加安家费不包括配偶在本校工作、在本市工作,配偶是在校学生或单身离异者。
6、教授、博士紧缺专业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过程装备、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学、英语、日语等专业。
7、硕士紧缺专业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日语等专业。
8、引进人员不需学校安排过渡房或单身宿舍的,学校在三年内每月补助150-200元住房补贴。
9、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
四、岗位津贴
1、教授:年岗位津贴(含其他院内补贴)5.0万元以上。
2、博士:没有副高职称的,直接聘任为副教授,并享受相应的岗位津贴3.5万元以上。
3、副教授:年岗位津贴(含其他院内补贴)3.5万元以上。
4、硕士研究生:按讲师确定年岗位津贴(含其他院内补贴)2.3万元以上。
五、上述引进人员服务期均为六年。
六、需求专业
| 经济管理系 | 企业管理 | 博士、教授 | 0518-5585692吴主任 |
| 财务管理 | 博士、教授 |
| 国际贸易 | 博士、教授 |
| 金融、会计学 | 博士、教授 |
| 营销管理 | 博士、教授 |
| 实验中心 | 硕士 |
七、应聘者需提供下列材料
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科研业绩材料等复印件;个人简历;家庭情况等。应届毕业生需提供推荐表、课程成绩总表、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及获奖情况等。应聘简历一般两周内给予答复。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淮海工学院人事处
邮政编码:222005
联 系 人:陆文前
联系电话:(0518)5895084
人事处主页:http://210.28.39.92/renshi/
E-mail:rsc@hhit.edu.cn
学院网址:www.hh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