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yhfao 发表于 2012-4-3 12:43 
稍有不同的观点
复旦的排名为什么落后?(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3&do=blog&id=55 ...
同样这篇文章的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553656
[67]戴世强  2012-4-1 06:23
    我也是复旦校友,从该校数学系毕业几近50年,一直关注复旦的发展,也细读了文中提及《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其实《人民日报》3-28的相关文章更为翔实)。我基本上认同两文中阐释的观点(尽管说得不够全面),而认为博主的有些议论有失偏颇。
    在当前学界浮躁的气氛下,复旦敢于反潮流而为之,推出代表作评审制,显示出其胆魄和远见。实际上,这是国际通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复旦敢于实施,极好。实施时,还是采用了“双轨制”,如46楼所说的“软硬兼施”,有何不妥呢?
    我手头有一个实例,北京大学已故的廖山涛院士,为数不多的优秀论文大部分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包括他的一些代表作,按现时的做法,他恐怕在晋升职称时都会引起麻烦。据说在一次评奖时,因“曲高和寡”,请了国外大权威评审他的代表作,得到了极高的评价,顺利获奖。
    当然,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上关于版面费的议论有点片面,但有人“花钱买论文”现象确实存在,我校的职称评审中就剔除过这样的论文。
    博主的有些说法不妥。例如:
    1、非议复旦的“严格评审”。上述《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提及,复旦建立了千人专家库,让国内外同行参与评审。这是一项很有力的举措;
    2、非议“慢工出细活”。上述两文中有很好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慢”,什么是“细”。当然,谁也给不出量化指标,但同行专家会有明晰的判断;
    3、断章取义,给原作按上了“读书学习和发论文成了对立面”的“罪名”。原作中明明说,“上述死板的评价方式还逼迫青年教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数量上,甚至为此牺牲掉读书学习的时间。”这是客观存在,目前常见,是追求论文数量的必然结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摆不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影响了教学质量。
    4、把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复旦排名挂钩,更是站不住脚。两文中都说,这种制度刚刚试行,哪有如此快速的影响?此前,复旦与别的高校一样,也是实行“硬杠杠”制度的。再说,高校排名,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复旦排名的变化,有其综合因素,但至少与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挂不上钩。
    近年来我常去母校,为她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印象最深的是弥漫在校园里的“书卷气”,最为赞赏的是她的浓厚的学术气氛。
    非常赞同49楼的观点:“复旦厚积薄发,时间会证明这一点的。”与博主校友不同,我看好母校的前景。
    上述议论不尽正确,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