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调低至(7.5%)8%以下,成为3月份全国“两会”最热的关注点。在此消息发布后,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都做出了快速反应,普遍以利空进行解读。虽然今年经济增长不会真的在8%以下,但这很可能是国内经济增长的一种长期趋势,对于钢材、铁矿石等工业原材料类的大宗商品市场而言,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就迅速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开始快速增长,每年经济增长都在8%以上,更确切的说是除了2001年之外,都是9%以上的增长。不单是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以大规模的基础投资建设为背景的,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铜、铁矿石等工业原材料,相关产品产量和消费类也因此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与2001年相比,2011年国内粗钢消费增长了近3倍,铜消费增长近2.5倍。可以说,国内经济增长与工业原材料之间在近十多年来是相互依赖的。
正因为此,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商历年都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不但对商品原材料消费规模大,并且还在增长,几乎成为全球商品唯一的新增点。在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后,必和必拓甚至考虑调整其未来的投资计划。
其实,如果仅仅从增长率的小幅下调来说,对大宗商品消费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以粗钢消费为例,我国粗钢与GDP之间短期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消费系数,GDP增长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粗钢消费增长相应下调0.5个百分点。2011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约6.4亿吨,增长6.7%,增长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少增加300多万吨的粗钢消费。当然,在消费增长本身已处于低位的情况下,继续少增会对市场有较大压力,但相对仍然有限。
对钢材等工业原材料真正有挑战的是GDP增长目标下调背后的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前就明确提出,今年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与“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7%的总目标衔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国内进出口贸易上遭遇的摩擦不断,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几乎陷入困境。近期欧美国家对九种原材料以及稀土出口政策提出上诉;而在钢材等商品上,又遭遇出口的反倾销,铁矿石、铝土矿等资源进口则是他国的出口限制。如果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不加快转变,类似困境会越来越多,对外贸易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因此,下调GDP增长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长期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经济增长与工业原材料之间的消费系数会不断下降,对大宗商品形成挑战。还是钢铁为例,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伴随着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推进,国内单位GDP消耗粗钢的系数就在不断下降,2005年到2007年下降超过3%。而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内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经济增长重新回到对投资和资源消耗的依赖上去,消耗系数也重新回升。如果这一消耗系数每年以超过1%的速度下降,对粗钢消费影响明显将超过GDP本身下调的影响。

对于国内工业原材料类的大宗商品而言,未来消费需求单纯依靠规模增长已经不再现实,随着经济增长对质量要求的提高,大宗商品也需要在质而非量上提升,这不是空话,而将是一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