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保障民生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促进就业、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业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由于产品特性、市场特征和工艺特点的差异,不同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变化有着迥然不同的路径。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油脂业和乳业这两个行业的发展特征和演变轨迹,以期得到增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的政策启示。 本文选择对油脂加工业和乳业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油脂加工业和乳业具有很强的重要性,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行业,其发展变化关系到人们的切身福祉和国家食品安全,最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油脂业和乳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科技含量较高,产业链各环节联系紧密,产品种类丰富,能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业的特征;i是油脂业和乳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近年来这两个行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经历了原料供应、外资冲击、质量安全、信任危机等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并走向了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的道路,能从一个侧而集中反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特征。
二、油脂加工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目前为止中国仍是全球大豆第四大生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大豆需求逐年提高。受国产大豆产量增幅不大的制约,进口大豆急剧增加,我国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豆净出口国迅速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0年大豆进门量超过5480万吨书,大豆进口数量增幅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大幅度。随着大豆消费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大豆压榨行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布局上,由传统的产区加工为主向沿海和销区、产区加工三足鼎立转变;在资本来源上,由本土资本为主导向外资为主导转变,大型压榨企业迅速崛起,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外资企业逐步占据了大豆压榨行业的主导地位;在加工技术上,由传统的压榨工艺为主向以浸出工艺为主转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产地加工为主的传统生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主产国,大豆净出口,国内压榨企业的原料全部来源于国产大豆。国产大豆产量长期在1500万吨左右徘徊,原料的限制使得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产业主要布局在华北和东北大豆产区,以传统的压榨工艺为主,大多数都是季节性生产。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绝大多数规模在200-300吨/日,超过500吨/日的企业很少;实际大豆压榨量也不超过1000万吨。
(二)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大豆加工产能快速扩张阶段
在这一阶段,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豆油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对豆粕需求也快速增加,国产大豆产不足需,进口大豆急剧增加,在国内油用大豆需求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随着进口大豆成为国内压榨企业的重要原料,也带来了国内压榨行业的深刻变革。首先,随着豆油和豆粕需求量的增加,国内外压榨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国外企业也开始在国内投资建厂,我国大豆压榨产能急剧扩张。特别是2001年开始,在经济大环境和国家宽松的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大豆压榨行业掀起了一轮投资扩张的高潮。据统计,2000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不足7万吨左右,年加工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到2002年日压榨能力超过1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接近4000万吨;2004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已超过20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6000万吨。其次,进口大豆大量增加也为销区发展大豆压榨产业带来了便利,国内大豆压榨产业布局逐步由产区向销区扩张,逐步形成了东北、环渤海、江浙沿海地区、华南沿海地区五大压榨产业集中区。同时,新建大豆压榨企业均为浸出工艺,也推动了我国大豆压榨产业由传统的压榨工艺向浸出工艺转变,企业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转向常年生产。
(三)2005年至今,产能扩张与兼并重组并重的时期
2004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大豆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一大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陷入困境,由此也拉开了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兼并重组的浪潮。以华农集团为代表的国内民营企业,由于防范市场风险意识不强,在2004年大豆价格波动中损失惨重,难以为继。部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趁机进行购并,扩大市场份额。大豆压榨企业涌现出益海集团、嘉里粮油、中粮、九三油脂等一批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日产1000吨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半数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2008年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再次出现大幅度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的兼并重组。与此同时,国内大型油脂企业和跨国公司继续扩建新的压榨厂,扩大产能,我国大豆压榨产能继续快速增加。以中纺集团油脂压榨扩容为例,集团现阶段的产能约为2.5万吨/日,年产能750万吨,精炼200万吨,集团中有6家企业为2009年并购,并购之前的一年,这6家企业的年加工量不足100万吨,并购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其总产能增加至300万吨,这也是压榨量近年来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201 1年,国内油脂压榨产能预计将超过1亿吨。
目前,我国油脂加工行业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区域集群化效应明显。随着大豆来源渠道和市场的发展变化,目前形成了产区、销区和沿海地区等不同的大豆压榨产业集群。根据2010年各省的情况,可以将全国大豆压榨产业划分为五大区域,其中东北地区约占全国产能的15.3%;环渤海地区为33.6%,该地区主要是京津塘加上山东等地,其所占比例最高;接下来是长三角的江浙一带,所占比例也超过20%;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所占比例约为24.8%;排名最后的是内陆压榨圈,占比5.8%。二是企业集团化趋势加强。大豆压榨行业在产能扩充的同时集中度也在提高,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据统计,目前全国前十位的压榨集团集合了全国约70%的压榨工厂,规模较小的压榨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中粮集团压榨能力超过1000万吨,在国内大豆市场上占到10%左右,九三油脂、中纺集团大豆压榨产能超过700万吨。三是产业外资化程度加深。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外资为主导、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补充”的市场格局。其中,2010年国企压榨量占整个行业的30.34%,外资约占37.24%,民营企业占32.42%。跨国公司在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益海嘉里、ADM、嘉吉、邦吉和新加坡的来宝集团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提高。其中,益海嘉里粮油大豆压榨能力超过1500万吨,成为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最大的企业集团,其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