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部分是由个体构成的。中国哲学并不否认部分和个体的存在。就
人而言, 中国哲学是重视个体存在的。有人认为, 中国哲学是 无个体 的, 人只是由社会
关系所决定的某个地位中的 角色。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这样说, 如果与西方哲学的以 自
我意识 为标志的个人比较, 的确是不同的; 如果就人作为德性主体而言, 它是承认个体性
的, 每个人都是与天直接 对话 或 沟通 的。同时, 在中国哲学中, 也有 类 的概
念, 人与动物属于不同的 类, 这也是从逻辑上说的。 类比 方法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又一
个重要方法。个体、部分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构成有机统一体。社会也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 不是与自然界对立的。人既是社会的 角色, 又是自然界的一个成员。人的德
性是由天给予的, 只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为社会的伦理, 不能说人的德性是由社会中的地位
决定的。中国哲学虽然使用了很多范畴、概念, 但是, 并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理性哲学, 其
原因就在于, 它是以 天人合一 的整体思维为指导的, 因此在方法上虽有分析的因素, 但
主要是类比的, 综合的, 直觉的。类比和综合也是为直觉服务的, 下学而上达, 由 格物
致知 而 豁然贯通, 实现 天人合一 境界, 就是它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说, 这是深
层生态学的,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目的。
直觉不是对象式的认识, 是通过存在之 思 而达到的整体性认识, 是与自然之道的合
一。在这里, 还有一种目的性的 实现原则。直觉也可以说是天道在人心中的 实现。
天地以生物为心 (我称之为 生之目的性) , 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 人心者, 目的的
实现即仁心。 生即仁 之说最能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目的性关系, 也最能说明 天人合一
论 的内在义蕴。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是自然界最高价值 ( 天道) 的 实现原则。直觉就
是这一 原则 的实现, 是处在过程之中的, 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所谓最后的 觉悟,
只是一个理想目标。
对于 生理、 生意 即仁的体认, 是通过自我反思性的直觉方法得到的, 也是通过生
命的自我体验得到的。其中, 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体验和直觉一样很难用概念语言说清
楚, 但是, 体验确实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是人与自然相处中不可缺少的。中国哲学是
主张 自我实现 的, 但真正的 自我实现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万物一体 的状态。
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中国哲学有与西方哲学共同的问题, 比如解决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 人性的
问题, 人的价值问题, 等等。但是, 中西方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其最大的区别是, 西
方哲学特别强调知性的作用, 而中国哲学则特别关注情感的作用。在中国哲学看来, 人不仅
是理性的存在, 而且是情感的存在。人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 不是建立在纯粹认
识之上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方哲学是理智型的, 中国哲学是情感型的, 或诗学的。
如果这一点能够成立, 那么情感体验就特别重要了。前边说过, 生 即生命创造是自
然界的存在方式, 也是自然界的 内在价值, 生之目的 实现为人心之仁, 其展开则为仁
心之爱。这种 真情实感 ( 冯友兰语) 出自人的内心, 是人的存在本质。无论对于人, 还
是对于物 (特别是动、植物等生命之物) , 都要出于仁心之爱, 实现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 的境界。这是一种整体的生命和谐, 是深层生态学的重要内容。这中间有 差异性原
则, 但是仁的本质是一样的。在生命的层次上, 人与万物是平等的; 所不同的是, 人有审
美意识、道德意识, 能够以同情心、爱心对待人与万物。而真正实现这一普遍关怀、从而享
受到生命快乐的根本方法, 就是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便有 移情 作用, 移情 也就是同
情。
人只有在自我体验中才能意识到、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之美, 值得我们去欣赏、去享
受; 也只有在自我体验中才能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价值, 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热爱; 也只有
在自我体验中才能意识到自然界的无私、伟大, 从而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报本之心。这种体
验是从自己的生命开始的, 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体贴出来的, 不是从客观的认识中得到
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人没有不爱自己生命的, 当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时, 没有不觉得疼
痛的, 因而才有保护身体的需要。正是从自己开始, 才能体验到别人也是和我一样的人, 也
有和我一样的情感, 因此, 要尊重别人, 爱别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就是这种体验和
移情 的结果。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有知觉的, 甚至有仁、义一类的行为 (现代科学正在
研究动物的思维、语言、社会和文化) , 因此, 也是值得同情的, 值得尊重和爱护的。植物
也是有生命的, 甚至是有知觉的 (现代科学证明, 植物有信息交换) , 因此, 同样值得爱护。
不仅动、植物, 山川土石也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因此是值得保护的。这种体验就是中
国哲学所说的 感通, 人与人, 人与万物是相通的, 也是 一体 的, 要像爱护自己的身
体一样爱护万物。这种体验是创造人文价值的最重要的精神来源, 是科学认识无法取代的,
但又是能够相互融合的。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 有些基本的情感是可以 分析 的,
也是确定的。比如好恶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善恶之辨, 就是价值评价中的重要问题。现在
的问题是, 这样的情感是不是如 情感主义伦理学 所说, 完全是私人的、主观的? 建立在
情感之上的伦理学是不是毫无客观性? 这是当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仅关系到社会
伦理, 而且关系到生态伦理。
从这里很自然地会发生一个问题: 情感与理性究竟是什么关系? 是分离和对立的, 还是
能够统一的? 实际上, 情感是可以 上下其说 的。从下面说, 可以成为私情, 同感性欲望
相联系; 从上面说, 则与 生理 相联系, 是公共的、普遍的, 具有理性形式的。中国哲学
讲 性情, 讲 情理。性和情是不能分开的, 性是通过情而实现的。理和情是不能分开
的, 理是由情来说明的。这也就是说, 理性是有情感内容的,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而不是
二者的对立。与此相应, 人的情感体验是具有理性精神的, 或理性化的, 决不是私人的好恶
与快感之类。这里所说的理性, 是指价值理性而言的。当然, 其最高体验可以是一种不可言
传的神秘体验, 亦可说是一种宗教体验。
人与自然的关系, 决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
自然之间应当确立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这就要求情感的付出, 需要爱心, 还要有敬畏
之心。认识中的自然永远是不完整的。只有将认识与价值统一起来, 将情感与理性统一起
来, 才能正确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现在有很多学者提出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这被认为是21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这一点, 就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 承
认自然界的价值, 承认人类情感的重要作用。生命体验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方法。
这当然不是说, 将中国哲学的方法直接拿来用于现代社会。它有待于我们的重新解释。
在解释的过程中, 要进行中西 比较, 运用 比较 的方法。 比较 有两层涵义: 一是承
认有可比性; 二是要讲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只有这样, 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当代生态学正
在发展之中, 其中有科学观察、试验、分析、综合和统计等多种方法, 需要我们认真吸取。
科学理性精神是建立生态学的基本方法, 但不是惟一的方法。要真正建立深层生态学, 就要
发扬中国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方法。中国哲学的方法对于当代生态学建设具有极其重
要的价值。解释学的方法只是将其 解释 出来, 使之成为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