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为了节约大家的阅读时间,偶小结了一下。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从民生看中国。就是从一般普通人想要的生活模式出发,作为政府努力的目标。相比国外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两个难题,教育与买房。应该要让更多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买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大学。
请从民生看中国,给我们一个老百姓想要的生活?
在加拿大,我询问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他说一般加拿大的大学生,普通的生活费可以由兼职赚到,而略显高昂的学费则通过学校的贷款解决,父母一般不会也没必要资助。等到正式工作了,工资会更高一些,除了日常的开销外还能还掉一部分之前的贷款,到了结婚的时候,买房买车也同样是借贷,这些贷款在将来的二十年中慢慢的还贷。到了子女成年,等到自己退休,不但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还会有不少的积蓄。这样就能够安度晚年了。在加拿大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想要,努力一些,也不需要拼着命就可以做到。
当然我们中国要做到这样还有很久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有真的为我们着想,以让我们也拥有这样的生活为目标呢?我实在非常的怀疑,撇开不同的文化与国情不谈,基本上衣食无忧,子女能够上大学,有房有车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意愿。
小康这个词,从改革开放谈到现在却只还停留在恩格尔系数和国民收入等冷血的数据上。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高额的利润驱动着更多的地产开发商,而开发商之间恶意的勾结,垄断提高了价格又促使了更高的利润。这样增长出来的GDP有什么用?上海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已经到了就算30年的按揭买房都无法支付月费的地步了。如果真的为我们普通的百姓考虑,早就该停止这种无益的恶性涨价。总是停留在我们无法分清的供需变化上(不少商家公然支持高房价用虚无的供求关系为由),不如切实得考虑民生,考虑一下大家的生活。
我和我的外国朋友说,上海的普通家庭几乎把所有的储蓄都用在了两件事上,一是孩子的教育,二是房子。平时的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多读书上补习,如果可能再换套大点的房子。而现在可恶的房价疯涨让房子这个词离开我们普通百姓更远,特别是年轻人,怎么靠着一两千的工资买房呢?甚至连租借都不轻松。
政府早就该行动起来,建造平价的房屋,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供得起房子。其实政府造房,然后将造房的贷款由银行转嫁给住户,这样银行收了利息,政府贡献了GDP,而百姓也能够住上新房。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另一件百姓们不惜血本的事是孩子们的教育。有部国外的记录片记录了中国一个贫穷农村普通农家的女孩变卖家产,最后还是不能支付高昂的大学学费,村长开了好几次会,亲自动员村民捐款,可还是不够。最后由村里向银行贷款才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这个悲惨故事的具体细节很让我感动,女孩的老父亲说,就是再穷也要让孩子去上学,否则永远也摆脱不了贫穷。而村里一而再再而三得为女孩子想办法。这样重教育的观念,竟然可以深入到中国的每个角落,那我们国家真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看看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改反而越来越读不起大学了,越改反而教育质量越差了。真是奇特的现象!2000年后上海有七所大学陆续搬到了新建的松江大学城,搬到大学城后,所有的学校统一将收费调整为每年一万元。整整比原来提高了将近一倍,多可怕的数字,在国外就算学费要上涨几百,学生们都会聚众示威,甚至去政府大楼前静坐。我们中国的父母们确实愿意为孩子们的教育付钱,且毫无怨言。确实新校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可是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这样的大学生活么?在校时,我们就戏称这里是松江疗养院。但学校学风极差,课程设置一塌糊涂。以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大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不会认真地学习,上网游戏吃饭睡觉倒成了他们的主业。混混沌沌的大一大二过后,大三大四开始忙着弥补自己以前拉下的课,以及实习找工作,根本就不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位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的同学竟然不会编程。上海的大学基本上全都搬迁到了新的校区,但是就我所知,校风和教学质量却丝毫无改。
有个有趣的故事,刚入校时,学校决定取消重考,挂科的必须重新选修那门课。这样做无疑能够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因为挂科的代价很高,不单要重付一门课的学费还要再花上一个学期的时间。但结果呢?到了大三的时候,由于学校重修的学生太多,学校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课程而取消了这个重修制度恢复了重考。可见大家的学习状况真是到了很糟的情况。当然问题不单单出在学校,政府干预的公共决策,迫使大学盲目的扩招。导致大学无力控制教学质量,才有了象牙塔如同疗养院般的笑话。
我想政体分权的第一步,应该就是让教育走出政治的阴影。否则就算中国再多出一倍的工程类大学生也难赶上印度的软件业,更不用说美国的科学技术了。现在在谈的诚信也好,监管制度也好,开发新技术也好没有教育去灌输,一切都成了没有基础的空谈。
另外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在上海三百万的民工,是支撑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其中32万民工子女达到入学年龄,目前有19万民工子女在上海418所民工子弟小学就读。但是民工子女却还未能在上海的中学和高中享有就学的权利。可喜的是,上海出台了用5年的计划让一半学生入学的计划。但是社会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却少得可怜。就算入了学,将来的费用又是否能够承担呢?当然这些问题,绝对不可能一口气解决,但政府解决他们的热情却远远不及引进外资来得积极。
接近尾声,还是回到文章的开头来夸夸我们“现在已经做得不错”的地方了。不同于俄罗斯,我们没有经历穷者越穷的窘境。虽然富人富得有些快,至少大家的生活总体上得到了改善有了进步。巨额的贸易差额与强大的综合国力让美国变得急躁起来,重复着当年挤垮日本经济的升息游说,我们不会也不能上当。还有这些年洗牌式的反贪污和公开审核提拔官员的新制度都让人振奋。
本人才疏学浅,难免造成偏颇,但我真心地希望自己将来听到的是由于某些政策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由于某些政策更多的人能够温饱,切实地从民生去考虑中国的问题,去改善普通人 能够 拥有的生活。而不只是看着一纸文件上的数据而欣喜。
晨
07.2.10 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11:02:04编辑过]
引用“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有真的为我们着想,以让我们也拥有这样的生活为目标呢?”
政府对自己的政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革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的需要,但他的目标和上面你所说的目标应该不会偏离太远,否则这个政府离垮台也不远了。
上面只是你的观点,你根本没有给出怀疑的依据。
至于你说上海的大学搬到郊区去,学生如何不好好学习的事情就更不要在这里说了,你认为这也是政府的失误造成的?当然我反对学校收取高学费。
读完本文,你基本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意见,似乎只是在宣泄一种不满情绪。
愚见也好,老生常谈也罢。
也许是我说得不够具体,像在国外,因为大学的学费高于了一半兼职的收入,所以政府和学校提供大量的贷款给学生,让想上的人都能上。在国内,上大学的贷款要在交了第一次的学费后才能申请,另外的助学金的评选制度也不会因为地区间的差异来看。
另外我觉得问题最大的,为什么不要在这里说?学校学风差,教育质量差,和国家决策很有关。学校的努力根本解决不了。学生那么多,只能降低考试要求,而且作弊和逃课也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且这并不是很多年前的事,我在国内上了一年多的大学,现在的同学即将毕业了,我说的正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前段时间的不是有报道说,中国的理工类学生多出美国的很多倍,但是符合要求的却还没有他们多。我说的即不是危言也不是泻愤。
我认为扩招的主要问题是学费增长得太快,而国家没有能够照顾到低收入学生家庭,让部分学生经济负担过重,甚至有的考上大学因经济上不能负担而没能入学。加入扩招前某校招收1000名学生,扩招后招收2000名学生,我不认为前1000名的学生会因为扩招而导致他们的学业与不扩招时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我认为前1000名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质量没有受到扩招的多大影响,当然我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有人要问后面那1000名学生为何要让他们念大学呢?他们原本 不够资格念大学的呀。
我要问解放初期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很低,为何要慢慢扩大招生规模呢?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你的人力蓄水池的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总体来说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质量肯定是在增加的。
你要反驳我,可以说中学是中学,大学是大学。那我要问他们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样说来我宁可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要所谓的精英教育。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真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大学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扩不扩招的问题。
高等教育平民话也不等于说其就没有精英教育
而区分这两者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即入学考试
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受教育权的平等问题
你北京上海凭什么入学率就受政策照顾,入学指标给你那么多啊,因为你本身在大城市你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就比边远地区要好
所以另一个问题是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
综合以上两点就是要让最好的学生进入最好的大学,并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业。
我想这两点做到了,扩招还会是问题吗?
呵呵,楼上的,你可是全额奖学金的啊.
关于西方的高等教育,既然我们都是留学生,其实我想我们三个都清楚, 国外解决大学生学费的问题,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个学生贷款,一个是奖学金,企业的资助.
贷款给学生让,让他们毕业之后在去还,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还有企业会资助大学. 但是这三点,确实中国都做的很不足够.
至于关于大学教育的问题,我们三个现在都有挺重的学习压力,这个是来源于大学里面的淘汰率,去迫使我们努力读书,要不可能会被开除,重修等等. 但是在中国,却很难实行. 为什么,因为假如个别大学实施了高淘汰率去提高学生素质,而让学生知道,那样,可能就没有学生敢去报那所大学,直接导致招生不足等问题,原本中国的大学财政就不特别富裕,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大学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又导致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说,浙江的大学,就是依靠江苏省的财政拨款,苏州大学主要就是依靠苏州的财政拨款,大学必然依靠于当地的政府,既然这样,又会产生地区保护主义,既然你大学是依赖这个地区的财政拨款,这样的话,你多在本省,本市招生也是正常的. 又导致大学的不公平.
而且解决大学扩招的问题,一个是改变为宽进严出的方式,个别大学甚至是严进严出. 另外一个就是楼上说的解决学生财政问题.比如楼上的,拿全额奖学金,那样自然就不用担心大学学费交不起. 相对差的学生,因为有贷款,也可以相对不用担心,同时又有一个压力迫使他努力读书之类,因为他要换那比贷款.
我自己也觉得我没有把我的想法很好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那么就先回答政府要怎么做呢?
政府应该给大学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确定毕业生人数,教学方法等。设立不同的奖罚制度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还有关于作弊,课程设置都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作弊之风都刮到国外去了,我在加拿大曼省读书的时候,作弊的8成都是中国人,很让人心寒,学校为此还改变了考试制度(随即的发座位号进行考试),不过这也是国外好的地方,发现问题就马上想办法解决,国内呢?我在校时,装模作样地开除过几个学生,因为有人来查,之后又死灰复燃了,老师根本不爱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当然引起这些问题有很多很多因素,一下子也解决不了。但是大家难道没觉得很严重么?
其实我谈的不是钱的问题,投资一百亿,学风也不会变。
公平教育也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到,我说的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教学质量。
比起让穷学生能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让已经读到书的读好书么,
其实学校根本不缺钱,
基本上所有的全国重点都在建造新的大学校区。不要说百亿了,全国恐怕都上了千亿了.
而且以现在的环境来说,我们的教育质量,算差的了。就校舍而已,我在的大学已和国外的大学无异了,
但是课程设置很不合理,乱七八糟的科一大堆。都是政府指标化的祸害。
近年来学校开始重视就业率,本意是体现大学生的质量,结果呢?有些学校竟然为此弄虚作假,只为满足
上级部门的“指标”。
为什么政府不能让大学自己去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呢?政府应该只是作为一个监管的部门,而不是去发号施
令。
呵呵,楼上的,你可是全额奖学金的啊.
关于西方的高等教育,既然我们都是留学生,其实我想我们三个都清楚, 国外解决大学生学费的问题,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个学生贷款,一个是奖学金,企业的资助.
贷款给学生让,让他们毕业之后在去还,优秀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还有企业会资助大学. 但是这三点,确实中国都做的很不足够.
至于关于大学教育的问题,我们三个现在都有挺重的学习压力,这个是来源于大学里面的淘汰率,去迫使我们努力读书,要不可能会被开除,重修等等. 但是在中国,却很难实行. 为什么,因为假如个别大学实施了高淘汰率去提高学生素质,而让学生知道,那样,可能就没有学生敢去报那所大学,直接导致招生不足等问题,原本中国的大学财政就不特别富裕,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大学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又导致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说,浙江的大学,就是依靠江苏省的财政拨款,苏州大学主要就是依靠苏州的财政拨款,大学必然依靠于当地的政府,既然这样,又会产生地区保护主义,既然你大学是依赖这个地区的财政拨款,这样的话,你多在本省,本市招生也是正常的. 又导致大学的不公平.
而且解决大学扩招的问题,一个是改变为宽进严出的方式,个别大学甚至是严进严出. 另外一个就是楼上说的解决学生财政问题.比如楼上的,拿全额奖学金,那样自然就不用担心大学学费交不起. 相对差的学生,因为有贷款,也可以相对不用担心,同时又有一个压力迫使他努力读书之类,因为他要换那比贷款.
恩,宽进严出很重要,所有的大学要一起做。。。显然这是政府可以做到的么。。。
综合以上两点就是要让最好的学生进入最好的大学,并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业。
我想这两点做到了,扩招还会是问题吗?
还是有问题的,扩招本身没问题,只是扩得太快,扩得造成了负面效应。
用郎咸平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做好配套措施。
硬件软件的改变都要时间,但是中国的扩招却好似大跃进,1000变2000,2000变3000。
如果能宽进严出就算了,可是好的差的都能毕业,影响很不好。好多本身好的同学受到很负面的影响也不要读书了。
在我住的寝室楼就时有发生。其实没有你想得1000个本身好的还是很好的那么简单。人随着环境有很大的变化。而且我
即将毕业的同学好多都说,读了感觉没读一样。就是因为大学内部根本竞争不激烈。没有学习的动因。
对了另外一个好玩的事,不知道大家知道否,在上海所有的大学,一般到了大二大三,没有挂科便能够拿到奖学金,由此
可见一斑了吧。
本人从事教育7年了,教育现象可为应有尽有,政府行为在表面上是支持了教育,而真的到位的教育经费只是杯水车薪,国家开始尝试从教育税征收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关于征收中关注的“三税”条件不够成熟,再说,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远远不足的,国库是财富充足了,但是谈到教育投入,还是不舍得的,否则怎么宁可让教育工作者(基层)去忍受饥饿向学生传教。这还不止,众人还以为老师待遇颇高,故而把社会贫富矛盾指向了老师身上,有些人还把老师当“土匪”称呼,教师能如此看待,何需说其他。这里是谁的错?都改革20多年了,一直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现今最好看的只是大学城模块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12:14:5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22:08:23编辑过]
呵呵,不知道楼主是松江哪个学校的,我就是上海外贸2002级的学生,也在松江待了4年,至于说在松江学风差,我到是不能认同。每个学校都有努力的学生和不努力的学生吧。至少,就拿我们班上来说,有那种在大学混了4年的学生,也有相当勤奋的学生。拿外贸来说,最差的是师资力量。
呵呵,不知道楼主是松江哪个学校的,我就是上海外贸2002级的学生,也在松江待了4年,至于说在松江学风差,我到是不能认同。每个学校都有努力的学生和不努力的学生吧。至少,就拿我们班上来说,有那种在大学混了4年的学生,也有相当勤奋的学生。拿外贸来说,最差的是师资力量。
我是东华的,高中时向明中学的。
我们学校不是没有刻苦学习的学生。是有的,那些是自发的主动学习的学生。我自己寝室的另两位同学就是,
但是你也必须承认学校的教学压力很小,很多学生抱着混就能混过去的想法。而学校的要求也确实让他们不努力就能
混过去的现实。这样的人少说有1/3吧。这种比例太高了,要求和规定本身就应该督促大家努力的去学。我不同意很多人
责怪教师素质差,事实上是不太好(这个一天两天改变不了),但是学生本身的压力和积极性很重要。
另外对于大学的目的, 其实不是说提高素质,这些是高中初中的目的。而大学是搞学问做研究的地方,本身就是以学习
研究为直接目的的。当然要想读书的人来进来读才对。不紧张没压力怎么出成绩阿?多伦多大学的理科专业的普通学生,
常常熬夜作试验,这是给大家一样的氛围。
大家都知道,国外的大专和大学其实差别很明显,地位上到没区别。大专教你实际的工作技能,而大学更偏向于知识和研
究。分工很明确。可是国内的大专呢?工作技能普及得好么?我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
非常同意楼上的说法,不紧张没压力怎么出成绩阿.
没有那么高的淘汰率,我想我大学这3年都不会去一次图书馆,可是因为这样大压力的淘汰率,所以才要认真.我一个在MIT的高中同学和我说,他们的FAIL RATE是20%, 一听到就把我给吓了,能进MIT的,基本上都是牛人,还有这么高的FAIL RATE, 要命啊.
而且就算在国外,大学和大学之间的差别也很多.而且大学也会根据自己有一个好的定位.但是中国,什么大学都把自己标榜为研究形大学,例如我家乡的那所大学(不说名字了),居然也有面子把自己标榜为研究型大学,但是里面的师资是差的吓人,生源也不行,里面的学生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那所大学,全国排名是前100名也不进. 去听过两堂课, 一堂是高数,一堂是金融. 那些老师的水平就真的不敢恭维,同样台下的学生,连对老师的基本尊重都没有,老师在上面上课,他们在下面大声说话. 和我一起去的一个在香港大学的学生说,假如这样的学生,老师是直接把他赶出教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3 6:32:12编辑过]
如果这种态势在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可以很确信的说“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分子酝酿地!!!”如今很多的偏远不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暴力违法犯罪,甚至有向大城市蔓延的趋势。为何导致人们的犯罪率提高?就是我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没了依靠就只能去靠打、抢、杀。最后毁灭的就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要改变这一现状唯一能做的就是“藏富于民”!!!我国先在几万亿的外汇储备都是谁创造的,都是我们广大劳动者!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中,我们确实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以前邓小平提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确实做到了,但他并没说一直贯彻下去。他当时提出的也是针对当时的情况。我很敬佩邓小平,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我们中国走出了贫困。但我们还要走下去,走得更辉煌。如今正倡导和谐社会,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我们的和谐社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