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454 26
2007-02-10

小结:为了节约大家的阅读时间,偶小结了一下。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从民生看中国。就是从一般普通人想要的生活模式出发,作为政府努力的目标。相比国外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两个难题,教育与买房。应该要让更多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买房,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大学。



请从民生看中国,给我们一个老百姓想要的生活?

在加拿大,我询问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他说一般加拿大的大学生,普通的生活费可以由兼职赚到,而略显高昂的学费则通过学校的贷款解决,父母一般不会也没必要资助。等到正式工作了,工资会更高一些,除了日常的开销外还能还掉一部分之前的贷款,到了结婚的时候,买房买车也同样是借贷,这些贷款在将来的二十年中慢慢的还贷。到了子女成年,等到自己退休,不但可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还会有不少的积蓄。这样就能够安度晚年了。在加拿大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想要,努力一些,也不需要拼着命就可以做到。

当然我们中国要做到这样还有很久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有真的为我们着想,以让我们也拥有这样的生活为目标呢?我实在非常的怀疑,撇开不同的文化与国情不谈,基本上衣食无忧,子女能够上大学,有房有车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意愿。

小康这个词,从改革开放谈到现在却只还停留在恩格尔系数和国民收入等冷血的数据上。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高额的利润驱动着更多的地产开发商,而开发商之间恶意的勾结,垄断提高了价格又促使了更高的利润。这样增长出来的GDP有什么用?上海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已经到了就算30年的按揭买房都无法支付月费的地步了。如果真的为我们普通的百姓考虑,早就该停止这种无益的恶性涨价。总是停留在我们无法分清的供需变化上(不少商家公然支持高房价用虚无的供求关系为由),不如切实得考虑民生,考虑一下大家的生活。

我和我的外国朋友说,上海的普通家庭几乎把所有的储蓄都用在了两件事上,一是孩子的教育,二是房子。平时的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多读书上补习,如果可能再换套大点的房子。而现在可恶的房价疯涨让房子这个词离开我们普通百姓更远,特别是年轻人,怎么靠着一两千的工资买房呢?甚至连租借都不轻松。

政府早就该行动起来,建造平价的房屋,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供得起房子。其实政府造房,然后将造房的贷款由银行转嫁给住户,这样银行收了利息,政府贡献了GDP,而百姓也能够住上新房。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另一件百姓们不惜血本的事是孩子们的教育。有部国外的记录片记录了中国一个贫穷农村普通农家的女孩变卖家产,最后还是不能支付高昂的大学学费,村长开了好几次会,亲自动员村民捐款,可还是不够。最后由村里向银行贷款才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这个悲惨故事的具体细节很让我感动,女孩的老父亲说,就是再穷也要让孩子去上学,否则永远也摆脱不了贫穷。而村里一而再再而三得为女孩子想办法。这样重教育的观念,竟然可以深入到中国的每个角落,那我们国家真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看看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改反而越来越读不起大学了,越改反而教育质量越差了。真是奇特的现象!2000年后上海有七所大学陆续搬到了新建的松江大学城,搬到大学城后,所有的学校统一将收费调整为每年一万元。整整比原来提高了将近一倍,多可怕的数字,在国外就算学费要上涨几百,学生们都会聚众示威,甚至去政府大楼前静坐。我们中国的父母们确实愿意为孩子们的教育付钱,且毫无怨言。确实新校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可是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这样的大学生活么?在校时,我们就戏称这里是松江疗养院。但学校学风极差,课程设置一塌糊涂。以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大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不会认真地学习,上网游戏吃饭睡觉倒成了他们的主业。混混沌沌的大一大二过后,大三大四开始忙着弥补自己以前拉下的课,以及实习找工作,根本就不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位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的同学竟然不会编程。上海的大学基本上全都搬迁到了新的校区,但是就我所知,校风和教学质量却丝毫无改。

有个有趣的故事,刚入校时,学校决定取消重考,挂科的必须重新选修那门课。这样做无疑能够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因为挂科的代价很高,不单要重付一门课的学费还要再花上一个学期的时间。但结果呢?到了大三的时候,由于学校重修的学生太多,学校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课程而取消了这个重修制度恢复了重考。可见大家的学习状况真是到了很糟的情况。当然问题不单单出在学校,政府干预的公共决策,迫使大学盲目的扩招。导致大学无力控制教学质量,才有了象牙塔如同疗养院般的笑话。

我想政体分权的第一步,应该就是让教育走出政治的阴影。否则就算中国再多出一倍的工程类大学生也难赶上印度的软件业,更不用说美国的科学技术了。现在在谈的诚信也好,监管制度也好,开发新技术也好没有教育去灌输,一切都成了没有基础的空谈。

另外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在上海三百万的民工,是支撑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其中32万民工子女达到入学年龄,目前有19万民工子女在上海418所民工子弟小学就读。但是民工子女却还未能在上海的中学和高中享有就学的权利。可喜的是,上海出台了用5年的计划让一半学生入学的计划。但是社会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却少得可怜。就算入了学,将来的费用又是否能够承担呢?当然这些问题,绝对不可能一口气解决,但政府解决他们的热情却远远不及引进外资来得积极。

接近尾声,还是回到文章的开头来夸夸我们“现在已经做得不错”的地方了。不同于俄罗斯,我们没有经历穷者越穷的窘境。虽然富人富得有些快,至少大家的生活总体上得到了改善有了进步。巨额的贸易差额与强大的综合国力让美国变得急躁起来,重复着当年挤垮日本经济的升息游说,我们不会也不能上当。还有这些年洗牌式的反贪污和公开审核提拔官员的新制度都让人振奋。

本人才疏学浅,难免造成偏颇,但我真心地希望自己将来听到的是由于某些政策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由于某些政策更多的人能够温饱,切实地从民生去考虑中国的问题,去改善普通人 能够 拥有的生活。而不只是看着一纸文件上的数据而欣喜。



07.2.10 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11:02: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10 18:13:00
果不其然 老生常谈 真的是愚见 越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0 23:31:00

引用“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有真的为我们着想,以让我们也拥有这样的生活为目标呢?”

政府对自己的政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革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的需要,但他的目标和上面你所说的目标应该不会偏离太远,否则这个政府离垮台也不远了。

上面只是你的观点,你根本没有给出怀疑的依据。

至于你说上海的大学搬到郊区去,学生如何不好好学习的事情就更不要在这里说了,你认为这也是政府的失误造成的?当然我反对学校收取高学费。

读完本文,你基本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意见,似乎只是在宣泄一种不满情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0 23:47:00

不是政府不想,

把饼做大了,大家都有好处。而且政府可以得到更多的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1 03:03:00

愚见也好,老生常谈也罢。

也许是我说得不够具体,像在国外,因为大学的学费高于了一半兼职的收入,所以政府和学校提供大量的贷款给学生,让想上的人都能上。在国内,上大学的贷款要在交了第一次的学费后才能申请,另外的助学金的评选制度也不会因为地区间的差异来看。

另外我觉得问题最大的,为什么不要在这里说?学校学风差,教育质量差,和国家决策很有关。学校的努力根本解决不了。学生那么多,只能降低考试要求,而且作弊和逃课也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且这并不是很多年前的事,我在国内上了一年多的大学,现在的同学即将毕业了,我说的正是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前段时间的不是有报道说,中国的理工类学生多出美国的很多倍,但是符合要求的却还没有他们多。我说的即不是危言也不是泻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1 03:27:00

请问政府需要做什么解决贵校学校学风差的问题?投资100亿就可以让贵校学习风气好起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