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新假定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假定基础上的,假定发生变化,理论就会跟着改变。因此,从改变假定入手提出新的理论,是目前学术论文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宏观上看,由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的出现,整个社会发生了从躯体经济向脑袋经济、物质经济向精神经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的重大转向;从微观上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服务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盈利体系和盈利体系之间的竞争、价值网络和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适应以上“假定”变化,任何传统理论都存在发生“颠覆性”革命的可能性。
7. 新架构
没有架构不叫论文。关于架构,例如,强者生存——智者生存——适者生存,这是人的生存发展架构;专业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这是人的能力发展架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虚拟经营,这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架构。再如,核心能力架构,有学者用“四维度”来界定,包括:技术维度、管理维度、制度维度和文化维度;零度管理架构,有学者用“八个零”来界定,包括:零物质、零时间、零差距、零滞后、零管理、零障碍、零排斥、零技术;社会责任架构,有学者用“三层级”来界定,包括:基本社会责任,即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中级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负责,对ZF负责,对社区负责,对环境负责;高级社会责任,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这样一来,把核心能力、零度管理、社会责任的“黑箱”给打开了。
8. 新观点
(1)新安全观。加入WTO前,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入世”会将中国导入“不安全”的状态。针对此况,我们提出了“新安全观”,即“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没安全”。这一观点的提出,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新公有观。即“私营企业姓公”,从过去的起始环节转向终端环节来判别企业的性质。认为私营企业,其终端环节,即产品、就业、税收、利润等具有完全社会化的性质。与公有企业具有“内公外私”的属性相对应,私营企业则具有“内私外公”的性质。
(3)新三次产业划分法。有学者根据商品形成过程和企业价值流程,将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并横向切断,另划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而且新的三次产业可以分别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发展。这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
(4)新三大地带划分法。过去,按纵向同质性切割,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现在,有学者提出按横向异质性切割,分别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中心,以原广大中西部地区为各自相应的经济腹地,构建经济中心带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的经济区域。这是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三大地带划分方法。
9. 新理论
(1)脑体分离理论。现代企业,从价值链上可划分为四个区段:一是研究开发,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这里,生产制造是“躯体产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是“脑袋产业”。目前,一些领航企业已经实行脑体分离经营,即只做脑袋不做躯体。不仅如此,一是躯体产业再分离。作为制造环节的躯体产业,包括核心部件制造、一般部件制造和组装。目前,一类企业专门从事核心部件制造,另一类企业则专门从事一般部件制造和组装。二是脑袋产业再分离。一类是做研究开发或展览营销的“小脑袋”企业,另一类是做营运管理的“大脑袋”企业,即只做“大脑袋”,不做“小脑袋”。研究表明,从全球看,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国内看,脑袋产业向特大城市转移,躯体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
(2)利润转移理论。研究表明,利润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变动大致遵循如下规律:一是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二是从产品的销售环节转向消费环节;三是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制造)分别转向上游环节(研发、融资)和下游环节(服务、营运);四是从产品的内在环节转向外围环节;五是从产品的实体环节转向虚拟环节。鉴此,企业必须:一是从价值创造理论转向价值实现理论,二是从生产创造价值理论转向消费创造价值理论;三是从同质化创造价值理论转向异质化创造价值理论;四是从产品价值理论转向环境价值理论;五是从静态价值理论转向动态价值理论。
    (3)新木桶理论。过去,封闭式做企业,即一个企业把某一产品从头做到尾。此即“木桶理论”。现在,开放式做企业,即每个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那块“木板”,你做一段我做一段,然后全球集成。此即“新木桶理论”。“木桶理论”,强调填平补齐,重在经营劣势,把薄弱环节搞上去,打缺点、打多点;而“新木桶理论”,强调扬长避短,重在经营优势,把劣势环节包出去,打优点、打一点。“新木桶理论”是一种基于核心专长的企业发展新理论。
(4)模块化理论。福特时代,少品种、大批量、更新慢、周期长、标准化。适应这一状况,流水线应运而生;后福特时代,多品种、小批量、更新快、周期短、定制化。适应这一变化,模块化应运而生。这里,用流水线生产模块,用模块集成产品。模块化包括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消费的模块化,等等。正像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模块化则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消费之间的矛盾。
    10. 新思维
学术创新,从大的方面讲,一是方法创新,二是思维创新。笔者认为,方法创新是“术”,思维创新是“道”。这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则是走向学术创新的根本途径。作为学者,一要学知识,即“物品”,但“物品”没有“可通用性”;二要学方法,即“金子”,但“金子”有用完的时候;三要学思维,即“点金术”,有了它则可把任何东西变成“金子”。可见,“物品”、“金子”、“点金术”,一个比一个重要。研究表明,富人的思维、未来时思维、不等式思维、出世的思维、层级式思维、三分法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六大创新思维。总之,通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尽早完成开心——开窍——开悟——开路这一创新思维流程。
五、 其他相关问题
1. 论文选题
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发现了一座“金矿”。然后,从一点切入“纵挖横挖”,即“纵向打到底,横向打到边”。选题,一是兴趣所在。这样,无论“寻矿”还是“挖矿”,都是一种快乐而非痛苦。二是长期积累。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一吐为快。三是定位聚焦。所谓成功,就是把一点做到极致;所谓“小题大做”,亦即: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专;要想做大,首先做精。因此,在日常中个人研究定位十分重要。
2. 论文语言
学术论文,一定要用学术语言。但是,非学术语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大话、空话、套话、虚话、官话,讲得都对,但是都没有用,即“正确的废话”。鉴此,力戒文件语言、报告语言、口号语言、文学语言、旧式语言,等等。以经济和管理类学术论文而言,要使用规范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语言。此外,尽量不要一个废字,只写“干货”。
3. 数学模型
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大趋势,但不能走极端,把经济学论文变成“数学游戏”。同时,注意使用数学模型的若干约束因素。这里,要尽量避免以下三种类型数学模型问题。
(1)“吃糖模式”。即采用高深、优美的数学模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证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糖是甜的”。例如,有作者运用数学模型证明得出:员工收入和企业效益挂钩是最好的分配制度。并美其名曰:这相当于在数学上证明了1+1为什么等于2。
(2)“喝水模式”。“喝水是可以解渴的”。但是,通过调查问卷得知,有80%的人同意这一判断,有15%的人认为喝水和解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还有5%的人认为喝水以后没有解渴。于是,就此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例如,经营者持股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就属此类问题。
(3)“拉郎配模式”。根据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在任意两组数据之间建立数学模型,一并得出结论。例如,有人在基础设施投资数额和下一年度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建立数学模型,其分析结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之间是正相关的。
4. 知识更新
当今时代,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由于突变取代渐变成为社会主流模式,“知识折旧”取代“物质折旧”成为“第一折旧”。按照知识折旧定律:一个人如果1年不学习,其脑子里固有的知识存量就会有60%—80%折旧完毕。因此,学术论文创新,必须要以知识加速更新为前提。这里,真正的学者始终处在知识的前沿领域引领学术方向,与时俱进是远不够的。一般而言,过去,学者年龄越大创新思想越多;现在,学者年龄越大创新思想越少。究其原因,知识结构跟不上了,思维范式跟不上了。于是,出现了著名学者的“名实分离现象”,即:有学术实力的时候没有学术名气,有学术名气的时候没有学术实力。
http://cie.cass.cn/cate/12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