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长时间人类的思维有缺陷,那么,人类的思维究竟有什么"缺陷“?或者说,有哪些”坏习惯"呢?至今已经发现的思维的"坏习惯"有很多很多,这里如果每一个都要例举的话就算写一本书也很难把所有的东西囊括在内(事实上我也没时间和力气把我知道的全写出来)。在这里我能做的只是例举其中的三个,例举的目的是为了要证明人类的思维确实是存在着"缺陷"的,而且这些"缺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失去的痛苦要大于得到的快乐。为了把问题说明清楚,我们这里用数字来的大小来代表快乐或者痛苦的程度。比如将两种快乐分别标上数值4和5,那么数值为5的快乐程度要比数值为4的快乐程度要大。同理,如果将两种痛苦分标上数值-4和-5,那么数值为-5的痛苦程度要比数值为-4的痛苦程度要大(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效用)。 在这种环境下,损失厌恶说的便是,假如你得到100元钱你的快乐程度为4的话,那么当你失去100元钱的时候你的倒的痛苦程度并不是-4,而是-5。
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些人问了这样2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假如你得了一种病,这种病有0.1%让你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可以治好你的病,你出多少钱买这种药?
第二个问题是: 假如你很健康,现在有一个实验者让你吃一颗药,这颗药能让你有0.1%的可能性死亡,实验者付给你多少钱你才会答应吃这颗药?
其实这2个问题是在问同样一件事,对你来说,0.1%的死亡率和多少钱等价?如果人是理性的话,他们所给出的两个问题的钱数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实验结果却表明,人们第二个问题所需要的钱数要远远高于第一个问题所愿意支付的钱数!这时因为在第一个问题中,人们是"获得"健康,而在第二个问题中,人们是"失去"健康,人们厌恶失去,所以要求的赔偿自然就要高许多了。
假如你看了《北京爱情故事》,可能会记得这样一个镜头,胡总在逼石小猛找疯子拉广告之前先给了石小猛20万的奖金,胡总的秘书问他为什么要先把奖金送出去,胡总的解释是,对石小猛来说吐出到手的这二十万的痛苦要比期望得到这二十万的快乐更加强烈,这样做更有可能使石小猛不顾面子找疯子要广告,在这个问题上,胡总便是利用了石小猛的损失厌恶这种思维上的缺陷。
2. 过度自信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会开车的司机召集起来,让他们写下来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平均水平。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司机们总的回答应该大约一半高于平均水平,一半低于平均水平。然而真正的实验结果是,绝大部分司机觉得他们的开车水平在平均水平线以上。同样类似的一个实验科学家门让一群夫妇分别写下他们在家庭中分担家务的百分比,在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妻的答案加起来应该大约等于100%,然而真正的实验结果却远远超过了100% ,因为夫妻双方都觉得他们自己做家务做的挺多。
过度自信这个"习惯"很有能是远古就遗留下来的本能,当然也不排除青春偶像励志剧对无知青少年的影响。过度自信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很多人(包括专业的投资人)认为自己的投资绝对能获得回报, 一个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应该是广大的中小股民。决定冲进入股市之前,很多人无疑是抱着必胜的信心的。无论是埋在内心深处的某种"预感“,或是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见解, 甚至是菜市场讲价的纯熟技巧,这一切都证明了我在股市里面一定会所向披靡。更有甚者,一边已经赔的惨不忍睹了,另一边还依旧信心满满向别人炫耀自己是如何的有真知灼见,没有在最高的价位把钱全用来买进,或者没有在最低的价位将自己的股票全部卖出去,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等等等等。
我怀疑传销组织很早就发现并利用了人们的过度自信,我们经常发现在某个废弃的旧教室里一群人在呐喊:"我们要住别墅!我们要开宝马!我们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哦耶!" 这一刻也许过度这个词已经不贴切了,应该说自信心绝对爆棚,而且这些人在呐喊的时候很有可能认为自已和比尔盖茨的唯一区别就是鱼缸里养的不是鲸鱼而是孔雀鱼。
当然过度自信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显现的缺陷。不过,如果你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度自信的话,很有可能你就已经过度自信了。
3. 参照点依赖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得知需要备尝另外一个人三百万以后高兴的请朋友们吃饭,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已经疯了?但是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夫妻那些事》的话,你就会发现这其实女主角林君就是这样做的,她并没有疯,她高兴的原因是她得知需要赔偿的数额从以前的500万降到了300万。(恩,我最近似乎看了不少电视剧......)
参照点理论相当的有意思,它指出效用的获得(效用就是高兴或者痛苦的感觉),并不仅来源于物质本身,更取决于你的参照点。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你洗澡的时候从热水池转到温水池,你会感觉温水池的水是凉的;而如果你从凉水池转到温水池,你会感觉温水池的水是热的,温水池的水温没变,但是你的凉热感觉却变了,参照点理论要说明的道理与这个类似。
按照参照点理论,人们是不是幸福其实不是很取决你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你的参照点在哪里,当你的参照点高到自己怎么也够不到的时候,即使你拥有很多,你依旧会感觉痛苦。比如说一个处长整天相信现任的局长走了自己一定就是下任局长的最佳人选,结果局长走了以后下一任的局长竟然不是他!这时候他一定会感到十分痛苦。而如果一个科长升成了一个处长以后这位科长就会十分快乐。处长这个位置的本身给了两个人两个截然不同的效用(一个是痛苦,一个是快乐),而他们得到不同效用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参照点不同造成的。
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你已经觉得自己不错了,但是父母经常会对你还不满意,比如他们经常念叨你看老谁家那个小谁如何如何(还好我爸妈没这习惯)。这时候父母对你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们总把参照点放在比你强的人身上,教你一招,让他们对你满意的根本方式就是让他们尽量接触比你惨的同龄人,当他们把参照点放在这些人身上以后,二老就会觉得我儿子(女儿)其实是很不错滴!
商家对参照点理论应用的最多的方面莫非打折,一到圣诞节,看到了打着红叉原始价格下面的打折价格,女性朋友们便化身成了斗士,很多时候为花高价买的一双不合脚的鞋子而认为占到了便宜而夜不能寐,兴奋不已.......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太多太多,除了以上的几个,人还有很多思维上的“坏习惯",比如羊群效应,锚定效应,欺骗效应,小概率扩大,拖延,框架效应,金钱错觉,现状依存,适应性偏见等等等等都在描述这些坏习惯,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假如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我第一部分推荐的两本书 《Nudge》和《怪诞行为学》。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