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打开
    
 
    
     
    
        
    
 
                                        来源新浪微博,纯属分享,原文地址:http://qing.weibo.com/1199839991/47841af733000tw7.html 1、运用从本讲学习到的“货币乘数”,类似地解释美国2008
年次贷危机的成因。
 
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都答不到点子上,原因是很多人根本不先去了解一下次贷及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凭空乱猜,这自然是不可能命中的。
 
要了解次贷危机的成因,要了解次贷的成因,而这就有必要追溯到银行经营业务的一个大困难上去。银行的主营业务当然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存贷利差的收入。然而,银行这主营业务在管理上有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存款与贷款的期限不匹配,通常是短借长贷,即存款(借进来的钱)的期限通常比较短——活期是存款人随时可以提取,既然是定期,大多也一年、两年,最多很少超过五年——,可是贷款的期限却要长得多。其中,房屋抵押贷款是最典型的长期贷款,短的都有五年,长的可达二、三十年。试想如下的极端情况:一家银行收进100
个存款人、平均每人100
元的存款,而且都是活期,留下10
%的存款准备金后余下的都以三十年房屋抵押贷款的形式贷放出去。虽然有100
元的存准金可以应付存款人提款,可是在三十年那么长的时间里,所有这100
人都会来提款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事。然而银行兑付了一个存款人的提款需求之后,它将再也无法兑付其余99
人!因为其余的存款全都给压在那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房屋抵押贷款之上了。所以,银行的存款期限结构与贷款期限结构很不匹配,是导致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管理上的一个大难题。
 
对于银行来说,像房屋抵押贷款这种长期贷款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种贷款有房屋这实物作抵押,发放的对象又是有稳定收入的消费者,信用风险比做生意的企业要低得多,期限长也有它的好处,就是银行做成一笔生意之后就可以三十年之久都不用再为这笔资金寻找贷款出路而操心,坐在那里等着每月回收本息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啊?恨呢,则是上述提到的原因,期限太长使得银行大笔资金长时间给压在那里动弹不得,而这些资金其实是来自于期限要短的得多的存款,其存款人来提款时就没钱兑付给他们了。
 
为了解决这个让银行无比头痛的难题,“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就出现了。银行通过房屋抵押贷款把钱借给买房者,即银行是债主(债权人),买房者是债务人,所以这笔贷款对银行来说是资产(存款对银行来说才是债务,因为是它欠了存款人的钱)。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这笔贷款做成证券卖出去,这样被压着的大笔资金不就能变成现金了吗?实际的操作是银行发行债券,以这房屋抵押贷款的资产作为这债券的抵押物,然后把买房者逐期归还的贷款本息作为这债券的本息再逐期支付给购买了债券的人(当然银行收取的贷款本息高于向债券购买者支付的本息,仍是通过从中吃利差来获取收入)。根据贷款资产发行债券,就可以把庞大的资金化整为零地拆成数量众多的债券,债券的购买者只是积压了少量的资金。但期限还是三十年之长啊?不要紧!债券是有二级市场——证券的发行市场是一级市场,发行之后的转让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嘛,当债券的购买者需要现金时,就把手头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再卖出去。这样一来,只要有活跃的二级市场,长期债券在期限上其实跟活期存款没有区别!——活期存款是到银行去提现,长期债券是到二级市场上出售变现。当然,这跟讲义里说的活期存款与股票的情况类似,活期存款在提现时是不损失本息的(除非银行破产倒闭),但债券、股票这些证券的价格是天天、甚至时时波动的,因此在卖出变现时有可能损失了本息,风险较高。
 
不管怎么样,“资产证券化”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地解决了银行“短借长贷”的困难,通过发行债券把贷款变现虽然是要把一部分收益让渡给购买债券的人,但不用等候漫长的三十年逐期收回本息、而是马上就得到大笔现金,不但可以应付存款人的提款需求,而且有余的现金又可以拿去贷款赚取收入了!——由此可见,这部分让渡的收益其实是一个价格,是用来购买流动性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到此为止。那些购买这种以房屋抵押贷款为抵押物的债券的人,往往也是其它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既然是债券的购买者,也就是成了发行债券的银行的债权人,那么这些债券就构成了它们的资产,于是它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资产——即以这些资产为抵押物——再发行债券!购买了这些以房屋抵押贷款为抵押物而发行出来的债券为抵押物的债券的人——希望大家别给我这绕口令一样的话绕晕了——,又可以再根据这些债券资产来发行债券……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地进行下去。
 
试想一下,一套价值100
万的房子,在零首付的情况下其抵押贷款也是100
万。第一家银行根据这100
万贷款资产发行了100
万的债券卖出去,所有的债券购买者又根据这100
万的债券再发100
万的债券……如此一直进行下去,这100
万的房屋资产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被反复地创造出无数个100
万的债券资产!这不就跟讲义里说的中央银行发出100
元纸钞(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将之反复地创造出无数个100
元的存款货币是类似的情形吗?即使每一手的债券购买者都没有把手头上持有的债券100
%地作为它发行新债券的抵押物,但其留下来没发债的百分比的倒数,就相当于是货币乘数,从最初100
万的房屋资产创造出翻倍的债券资产。
 
金融机构很喜欢这种业务,因为它们只要不断地从债券市场上买进债券就能增加资产,再根据这债券再发行自己的债券就又把这资产变成了现金,可以再去买更多的债券进来继续增加资产——注意:原来的债券资产在账面上仍然是资产,因为它并不是卖出资产,而是以这资产为抵押品来发行债券而已!就像变魔术一样,金融机构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账面上的资产越做越大,也就是它的规模不断膨胀,看起来实力越来越雄厚……要知道,以前的银行要增加资产,首先是要辛辛苦苦地吸引人们把钱存进来,然后就要辛辛苦苦地找到风险可控的企业把钱贷给它们,不断地监控着它们有没有按时按量归还本息,如果没有就还要辛辛苦苦地去追债……在那个时候,银行的资产规模要做大做强,是多么辛苦而困难的事啊!可是现在不同啦!在债券市场上一手买进,一手又根据买进的债券发行债券,轻松愉快地就让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了,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谁还那么笨辛辛苦苦去拉存款、发贷款、追烂账啊?
 
(按:这里面还有个复杂的CDO
合同、CDS
市场掺合进来,通过杠杆操作把投资额更加放大,保险公司也拉进来趟了浑水。这只是令情况变得更复杂,风险更高,这里就不细说了。)
 
如果那个最初跟银行贷款买房的人能一直正常地归还本息,那么这个环环紧扣连成一大串的链条是能维持的,问题在于一旦买房者断供,麻烦就大了。在传统的房屋抵押贷款中,买房者断供的话,银行会把房子强制收回拍卖,以拍卖所得来弥补未偿还的本息。如果拍卖所得不够弥补未偿还本息,亏损就发生了。但这亏损本来只是影响那家银行,可是在上述“资产证券化”的操作下,那家银行的亏损会通过那链条扩大到层层购买了债券的其它金融机构那里去。之前是如何变魔术一样金融体系中的资产翻倍增长,现在就如出一辙地变魔术一样让金融体系中的亏损也翻倍地增长——实际上是原来那些翻倍地创造出来的资产现在都变成了亏损,是“毒资产”!
 
这本来就已经有把单家银行遭遇个别购房者断供的非系统风险变成把整个金融体系都卷入进去的系统风险的危险,要命的是美国房地产金融中的一些做法更进一步地使得购房者断供的事情不是个别发生的非系统风险,而是也成了大面积发生的系统风险。
 
仍是与传统的房屋抵押贷款来作比较。首先,传统上银行一般不会允许贷款人零首付,也就是不会把整个房子的价款都做成贷款,例如我国一般会要求三成到五成的首付比例,也就是贷款人断供后银行把房子拿去拍卖,即使价格下跌三成到五成都仍能至少是收回贷款本金。其次,银行当然会仔细地查看贷款人的财产、收入状况,还有房子的质量(包括地段、开发商资质)——那些要求首付高达五成的就是位置偏远、开发商资质不好的房子——,以判断贷款人违约的信用风险有多高。无稳定收入的高风险人士,银行根本不会接受他们的贷款请求,这样当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贷款人断供,至少是不至于大量出现断供行为。
 
然而,所谓的次贷,就是指向那些高风险人士发放的贷款。美国的常规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比(LTV
)多为80%
(即首付为两成),借款人月还贷额与收入之比在30%
左右。而次级贷款的LTV
平均在84%
,有的超过90%
,甚至100%
,这意味着借款人的首付不足两成、甚至是零首付。而借款人还贷额与收入比过高,也意味着借款人收入微薄,还贷后可支配收入有限,抗风险的能力也就很弱。次贷的30%
左右是每月只付利息,最后一次性支付本金或重新融资。这类抵押贷款开始还贷款负担较轻、很诱人,但积累债务负担较重。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是优级住房贷款的7
倍,因此,次级贷款的利率比优级住房抵押贷款高350
个基点(一个基点是0.01
%,即次贷的利率比常规的利率高3.5
%),且90%
左右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所以当利率不断下调时,贷款人的还贷负担随之减轻;但是当利率不断向上调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就随之加重,可能很快连利息都还不起而要断供。不过,如果房价一直上涨,即使贷款人的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于是,正如讲义里提到过的那样,格林斯潘在任期间不断地运用货币政策把利率调上又调下。当利率一直下行时,次贷市场繁荣发达,很多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低收入人士也“变成”买得起,需求旺盛之下推高楼价,楼价不断上升又助长了即使还不起贷款的人也可以通过再贷款来重新融资。然而,当利率忽然掉头向上,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也逆转为不断增加。当利率上升幅度大于房价上升时,以再贷款的方式已不能完全地填补债务大于收入的缺口,收入最低、也就是风险最高的人首先选择断供。一旦断供,被银行收回的房子拿到市场上拍卖,造成供过于求,楼价下跌。楼价一跌,更多高风险的贷款人无法通过再贷款来还债,于是出现更多的断供……如此恶性循环,楼价普遍下跌,次贷市场大面积出现断供,其损失又通过上述的“资产证券化”而传递到其它金融机构,并且是翻倍地扩大。
 
这乍一看起来,似乎是市场的自发运作出了错。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声讨“新自由主义”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可是这些批评都漠视了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以银行为首的一众金融机构竟然会做那么高风险的事情?前面不也说了吗?传统的房屋抵押贷款是不会容许过低的首付、甚至零首付,也不会接受高风险人士的贷款请求的,为什么市场自发运作在以前不会让金融机构做那么高风险的事,现在却搞出个次贷市场、最终搞出个次贷危机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sadiecal 发表于 2012-4-11 10:31 
look   look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