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三年多的时间,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用混凝土业务构筑的世界,已经开始崩塌了。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家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公司与其主要德国对手施维英(Schwing),一直主导着混凝土泵这个利基市场。
直到2002年左右,这两家公司在全球混凝土泵市场上还各自占据着45%的份额。这种设备是大型建筑工地上要用到的关键设备。
2008年,普茨迈斯特披露,在2007年取得了创历史记录的10亿欧元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达1.3亿欧元。
到这时,这家由特立独行的卡尔•施勒希特(Karl Schlecht)始创于1959年的企业,仍然是全球混凝土泵市场的领导者。2007年时,它占据着35%的市场份额。
尽管普茨迈斯特现在由一个家族基金会掌管,但施勒希特仍然是公司的舵手。施勒希特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他会向新入职的员工发放根据他的“十诫”(Ten Commandments)编写的守则。
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普茨迈斯特在2009年出现1.4亿欧元的亏损,损失了一半的营业收入,最终不得不在去年底开始寻找买家。
公司最大的困扰是欠下的银行贷款。在危机最严重时,贷款规模达到了2.8亿欧元,主要债权人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
债权银行2009年指派业内资深人士诺伯特·朔伊希(Norbert Scheuch)出任普茨迈斯特CEO。朔伊希在去年圣诞节前夕,用五天时间环游中国,寻找能获得广泛认同的买家。
他轻松锁定了购买意向最强烈的竞购者——三一集团(Sany Group)。这家快速增长的中国建筑设备企业创立于1986年,创始人是四位中国工程师。经过一系列简短磋商后,三一集团同意以5.2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普茨迈斯特。
三一集团创始人之一、总裁唐修国在该公司位于长沙的总部表示,他和其他高管没有拜访普茨迈斯特位于斯图加特以南Aichtal的主要工厂和总部,就同意了这笔交易。
他说:“我们觉得已经对普茨迈斯特很了解了,多年来他们一直是我们的老师。”
三一集团初创时,是焊接材料制造商,之后一直大力扩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三一集团开始模仿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英的产品制造混凝土泵,之后便进入了建筑设备中其它更加主流的领域,如挖掘机和起重机。
伦敦咨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董事总经理戴维•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表示,三一集团是同一领域其它大型全球性公司——如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日本小松(Komatsu)——“最害怕”的竞争对手。
菲利普斯指出,其原因是,三一集团“专注于质量,制造能力巨大,还有一个成熟的融资部门(会以相对宽松的条件向客户提供信贷支持)。”
根据《福布斯》杂志(Forbes)的数据,三一集团创始人之一、三一重工(Sany Heavy Industry)董事长梁稳根个人财富达81亿美元,在中国富豪中排名第二。
2003年,该公司将旗下主要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上市,不过创始人仍然保留着对整体业务的控制权。
在三一集团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在过去五年里建筑业的大幅扩张,它意味着世界建筑设备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
普茨迈斯特为了在中国建设热潮中分一杯羹,在上海建立了工厂和销售部门,但未能在中国竞争对手面前取得优势。去年普茨迈斯特在中国混凝土泵市场所占的份额仅为2%。
去年三一集团800亿元人民币(合13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90%来自中国,其6.5万名员工中仅有3000名在海外。
译者/王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