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长年龄、知识、学历、性别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校长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都知道,校长不仅要选拔,更需要培训、培养、贮备。人事制度改革本身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仅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手段,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学校的管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水平是否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本质是育人,核心是质量。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展开。教育局开展校长集中培训,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校长们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让校长们充当好发动者、引领者、研究者、创新者、管理者的新型角色。
国际学校:校长首先做起,成为新课程的践行者,然后领导教师实实在在地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实现教学创新。
1、校长分类
校长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必然呈现出水平意义上的层次性。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合格校长、好校长、优秀校长、专家型校长,并且在结构上表现为宝塔形。认真研究校长的素质要求或标准,对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对于造就知名校长,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合格校长。传统上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有人把它归纳为德、识、才、学、体五个字。所谓德,是指校长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所谓识,是指校长的见识、胆识、识别能力、预见能力和谋略;所谓才,是指校长的领导经验、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所谓学,是指校长的学问、业务知识和知识结构;所谓体,是指校长的身体健康状况。严格来说,上述素质要求只是一个合格校长的任职资格,是岗前培训和考察的内容。因此,从目前来看,校长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倡导合格意识。只有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了合格的校长,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才能有最基本的管理上的保证。 好校长。 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校长的主体意识,即工作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方法。例如,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新形势,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诸多误导,能否有独立的科学判断能力,能否有冷静的分析头脑,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就是对一个好校长的考验。
优秀校长。 一个优秀校长,首先是全面符合一个合格校长的素质要求,同时在学校管理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一个优秀校长,必须在领导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使之升华为一定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办学思路,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一个优秀校长所领导的学校,必须在教育质量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这样的校长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与知名学校联系在一起的知名校长。 校长群体中的最高层次是专家型校长。专家型的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能够深刻地把握教育科学、学校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有独到见解的办学思想,并能以实际的办学经历和业绩加以佐证。专家型的校长,应该著书立说,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指导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