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05 3
2012-04-13
为何要善待他人?朱利安•巴吉尼 , 安东尼娅•马卡罗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url=]最大[/url][url=]较大[/url][url=]默认[/url][url=]较小[/url][url=]最小[/url]

背景

英文对照评论打印[url=mailto:@?subject=Recommend an Article to you&body=Dear Friend, %0a%0d%0a%0dI saw this article on FTChinese.com, I think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0a%0d%0a%0d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080 %0a%0d%0a%0dBest Regards, %0a%0d]电邮[/url]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精神科医师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沉思录》(Meditations)中写下这样自我劝勉的话:“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是奥勒留用以塑造理性人生态度的方式之一。但即便斯多葛主义不是你的菜,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对他人——无论是同事、商店老板还是爱人——保持较低的期望,当他们表现得自私、粗鲁、不体贴、有失公道或不忠时,我们也不会太过失望。如果我们发觉自己在怪某人不够理解或关心我们,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人往往是这样的,要怪只能怪自己期望过高。
但这样想会不会是在纵容不好的行为?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人往往会根据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研究人为何会有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方面,津巴多走在了前列。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表扬一个人慷慨,这个人下次遇到献血活动时,主动献血的可能性会提高。

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别人会善待我们,并据此对待别人,他们可能会真的帮我们的忙。反过来,认定别人会让我们失望并据此对待他们,他们可能真的会表现得很差劲。以恶意揣测别人可能促使不好的预期自我实现。不过,对别人友善不一定能获得同样友善的对待。保持一点怀疑比较稳妥。
如果你做得到,那么诀窍是: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但不要把人性想得过于美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如果遭受打击的次数太多,你就可能很难在这二者之间保持平衡。但我们最好避免走极端——怀疑一切,这会侵蚀我们对人的信任感,损害我们诚实坦率的性情。
哲人
人类怀着某种共同的道德感,这个看法得到了以下事实的佐证:不同的文化和道德理论都演绎出了“愿意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这一黄金法则的不同版本。
如果把这条法则中的“愿意”换成“预计”——“预计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
道德的基础是愿望而非期望。我们善待别人,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果处境互换,他们也会关照我们,我们只是认为,如果他们会报答,那是好事。若非如此,所谓的道德就不会存在。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人认为,道德只不过是一种互惠的利他主义:你帮我挠背,我就帮你挠背。人类之所以发展出这种行为,是因为合作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但既然我们知道,道德只是人们在相互挠背的时候实现的一种双赢,我们难道不应该确保只在可能获得回报的时候才“善待”别人吗?否则,道德就成了傻瓜的“特权”。
诚然,我们不应一厢情愿地对别人好,不管他们会不会报答。但我们也不应完全根据我们对别人行为的预期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们,原因有两点。首先,即便你认为道德规范只不过是一种合作策略,但假如相互猜疑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常态,暗地里对于是否会获得回报的猜测开始主导我们明确的决策,那么道德规范就会失灵。彼此认为对方是可信的,合作才会建立,而在遭到背叛时,信任感就会消失。
尽管道德一开始只不过是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不应混淆一种行为的起源和如今这种行为的价值所在。善待他人,不仅是因为希望受到同样的对待,这是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能力。
做有德之人,就要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精神科医师与哲人共同居住在英国西南部
译者/吴蔚


朱利安•巴吉尼上一篇文章:无神论者:美国的“异己分子” 2012-03-1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7 00:17:31
我正苦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7 00:20:13
这个世界没有谁对谁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好事是应该如此的。我现在知道这个道理了,但是我周围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在这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为富不仁”的人文圈子里倍感苦恼。或许苦恼这个词并不能表达我此时的状态,应该是挣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7 09:38:5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