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为骨架,通过一些列的概念的构建,最终解释了价格机制是如何协调生产者群体进行分工合作,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
生产者行为包括生产者的目标函数和约束:自变量,产量决策;因变量,利润;约束条件,生产函数。
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的目标函数和约束:自变量,购买组合;因变量,效用;约束条件,收入既定下的商品组合空间。
从系统的角度看,整个系统在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达到均衡状态。
实际上,整个系统内部有三个内生变量,即价格、需求组合、产量。
外生变量则为生产端的生产函数(技术),和要素价格;需求端的产品偏好,收入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命题):
1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为,需求等于供给,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2价格机制作为一个信号,有效的协调了不同主体的决策和行动,使个体利用最少的信息作出了最优决策,类似于一只无形的手。
3价格机制作为协调工具需要一系列的条件:a买卖双方是自由的,具有自主权,产权是明晰的,并且是理性的;b交易的对象是具有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