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固体矿产勘查“走出去”市场规模及预测从我国境外勘查技术服务市场来看,截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专项资金共计7.35亿元,共支持了39个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和开发工作,涉及46个国家、232个项目。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海外风险勘查2.13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目前,专项资金采取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无偿划拨占94%;贷款贴息占6%。
根据吉林大学相关研究,2006年以来全国商业性境外勘查技术服务市场增速除2008年外均在30%以上,预计2013年将达到38.91亿元。
图表1:2006-2013年中国“走出去”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吉林大学相关研究课题 ****整理
(2)中国固体矿产勘查“走出去”的竞争格局迄今中国企业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其中开发投资53个国家,累计投资近数百亿美元。大型国有资源性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地勘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别靠实力、靠机制、靠技术,在资源开发“走出去”方面各显神通,日益成熟、壮大。从分布来看:中冶集团、中色集团、五矿集团、中国铝业公司等大型国有资源性企业仍然是“走出去”的主体,民营企业在资源开发“走出去”领域正在由新兴力量变成主力军之一,地勘单位则成为境外资源开发重要的后备力量。
受我国矿业管理体制影响,我国“走出去”商业性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服务行业呈现比较明显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特征,并形成了“专业勘查技术服务公司一枝独秀、局级地方性地勘单位全面开花,大型矿业公司下属勘查企业重点援助”的市场协作模式。
1.1.1 “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矿业企业面临新一轮行业大洗牌,为中国矿业企业的“走出去”勘查开发境外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
首先是国家的决策支持,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向好,这是我国矿业发展的根本信心。其次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然强劲,这是我国矿业发展的内在驱动。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三是当前国际矿业形势,为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许多资源国纷纷表示,希望中国投资勘查开发其境内的矿产资源,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而近两三年来,我国矿业企业及地勘单位形成了一定积累,壮大了实力,通过参股、控股以及购买等多种形式,实施“走出去”有了一定条件,这可以增强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保障和提高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四是全球矿业市场低迷会给矿业公司带来现实的利润下降,公司股价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一些在高价位进入矿业领域的公司,可能由于资金链的问题不得不低价出售其公司或资源项目,这将给我国的矿业公司带来很多资源项目和收购机遇。
◆ “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虽为中国矿业企业的“走出去”勘查开发境外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但也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反映矿业形势基本面的矿产品价格、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业公司股票等都呈现出了一定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国际矿业形势的缩影,也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矿业的影响已见端倪且日渐渗透,我国矿业正经受近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的“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二是矿业资本市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难,矿业投机资本不再像以往那样活跃。三是矿业公司股票价格下降。当前矿业公司股票价格普遍缩水,全球矿业股跌幅超过平均水平。四是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资源举步维艰。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拥有全球矿业资本市场75%份额,控制着世界大部分的铁矿和铝土矿资源。全球排名前五到十位的跨国公司,占有全球铁、铜、铝、锌5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三个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90%。还有我国的资源运输能力不足,运输通道缺乏安全的保障等等。六是西方国家极力渲染“中国资源威胁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