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茅台镇
龙海山
发酵中的酒镇
早上九点多从仁怀市区出发,穿过大娄山的崇山峻岭,经过二十多分钟车程到了茅台镇。这是仁怀市(县级市)下属的一个乡镇,但是这个乡镇不一般。 坐在车上就明显感觉到酱香酒那股独特的发酵气味,有点像酱油厂的气味。小镇街道上行人不多,只是车辆络绎不绝。运输基酒的罐装车,酒商和游客的私车家以及酒厂的公交车排队行驶在赤水河边的山路上。
整个酒镇分布在赤水河边的一个山坳里,山脚下是红军几次抢渡并摆脱国军围剿的赤水河。沿着赤水河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酒厂占据了小镇的主要地盘。赤水河往东北方向流淌,下游是习水县(习酒),北岸不远处就是郎酒产地四川古蔺县,再北边估计就是泸州了。赤水河这一带集中了全国有名的白酒企业,有从古至今一直在酿造白酒的历史原因,也有酒厂研究发现的原产地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就包括湿润闷热的气候(有利于发酵),独特的微生物菌落环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粱(当地品种)等。
追寻历史的仿古建筑群——国酒博物馆
汉代馆仿汉代宫廷建筑,只是历史太久远,也不知道像不像。没有华丽的建筑纹饰,只是古朴的宫殿建筑,模拟汉代土木结构,梁柱支撑屋顶,没有斗拱结构,以夯土做墙面。馆内自然是介绍汉代开始出现酿酒的历史故事了。唐宋元明清各各场馆都在模仿传统建筑,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就用圆顶貌似天坛的建筑作为元代馆,唐宋明清各馆都有各朝风范。唐馆开放大气,明清馆纹饰华丽精美,斗拱精妙。只不过这些仿古建筑都不是土木结构的,而是砖混结构。根据这种建筑模式,现代馆就建成尖顶钟楼的西方建筑风格了。现代馆内以3D多媒体技术展示现代酿酒技术。
酒文化博物馆就是展示中国酒文化,酒从商周时期就出现在达官贵人们的杯中了,农业发展和社会分工后酒坊出现在民间,普通百姓也才能喝上薄酒。各朝对于民间酿酒都有酒税和限制措施,毕竟粮食都不够吃,酿酒又太费粮食。 酒叫做“甘醴”、“甘美之”也到很贴切,没有饮料的时代,有一种甘甜可口的香汁自然是止渴解乏的最佳饮品了。
酒厂的普通劳动者
酒工们早上六点半从职工生活区坐酒厂公交进入各自车间,开始一天的劳动。一天三班倒,早中晚三班各六小时左右。看似时间短,但是很考验技术和体力。铲酒糟算是简单的工序,但是一堆酒糟有十多吨,一铲铲的弄下来也是挥汗如雨了。因为生产工艺复杂,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摊晾,并要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取酒、贮存、调酒勾兑等,在漫长、特殊而神秘的发酵反应过程中,在窖池和空气中庞大的微生物族群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酱香酒。窖工就需要多次重复将发酵高粱挖出窖池,在地面堆积发酵,之后就要铲酒糟,装进蒸锅蒸馏取酒。
闷热的生产车间里有十多个生产班组,每个班组十四五名员工。各班职工分工明确,普通窖工(当地方言叫“告工”)占多数、蒸馏工、酒师等工种分工协作。
窖工中就有大学毕业生,别看只是铲酒糟的简单体力劳动,但是普通人想进都进不来。问起他们想不想挣够钱或是学到酿酒技术之后改行,他们大都不愿意,因为每月六千的底薪和丰厚的年终奖可以实现年薪十三四万。虽然说酒厂也有丰富的活动,比如铲酒糟比赛,调酒比赛,运动会等,但是公司大发展时期的企业氛围和物质上的回报才是留住员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