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经济学之(三十八)资本、财富与仓库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云:“资本(capital value)是资产(capital asset)的市值,像财富一样,是现值,是收入以利率折现而得的。资本与财富的分别小得很。财富是所有收入的折现(income discounted),而资本是所有收入的折现减去现在一时的收入;这样,资本是将来收入的折现(future income discounted)。但「现在一时」可以看为很短,短得现在收入(present income)近于零。这样,资本与财富相同。
费沙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资本的概念一般化。费沙之见: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土地是资产,劳力是资产,知识是资产,医生牌照是资产,相貌是资产,家庭是资产,……”
首先,我就不能明白,难道过去就没有收入么?很显然,张五常说的“所有收入”是不包含过去的收入的,或者他认为过去根本就没有收入?事实上,过去和历史,正是张五常之流的经济学家一直刻意回避的,其惯用的伎俩就是“概念一般化”——把水搅浑。门格尔和历史学派的争论大概是一个源头,但门格尔还主要限于方法论上的争论,并且对历史学派也有其正面的评价,至少在《经济学原理》讲到资产时,还是承认资产的不同的,并了分等级,确实是很有见地!
那什么又是财富和收入呢?张五常云:“收入永远是流动的,有时间性。财富是现值,本身没有时间,是静止的。”“同样的收入,较远的现值比较低,较近的现值比较高,而财富就是所有收入的现值加起来。”而“折现的办法是以未来的收入除以利率,但因为未来的收入有远近之分,高低不同,所以折现的方程式就有变化。”
还云:“未来的收入不仅可以高低不平,而又不一定是永远不停的。这样,说一个人要争取最高的收入就会模糊不清,不可取也。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收入以利率折现加起来而求得财富,再把这财富乘以利率,我们得到的是另一种收入,叫作年金收入(annuity income)。年金收入不一定是以「年」算的。只要财富不变及利率不变,年金收入就年年不变,或期期不变,永远发生。年金收入只是一个概念,但可用,因为争取最高年金收入与争取最高财富是相同的。在原则上,财富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所以用增加财富作为个人争取的目的,较为可取。”
很显然,“所有的收入”只能是所有“未来的收入”,莫非高低不平的未来收入一加总就平了,从而“财富不变”了?但还是需要“利率不变”。那么,关于“利率”,张五常又是怎么说的呢?
张五常云:“通胀(或相反的通缩)是指未来日子的货币贬值(或升值),是由市场的预期促成的。若市场有通胀预期(inflationary expectation),利率会提升,而长线利率会高于短线的,因为收回来的钱预期会贬了值。关于通胀或通缩所带来的利率分析,有两个不容易解决的困难。一、我们不容易知道通胀或通缩的预期是怎样形成的,或预期的通胀或通缩率究竟是多少。可以见到的通胀或通缩率与预期的不同,而利率是由不可以见到的预期影响的。二、除去了预期的通胀或通缩率的实质利率(realrate of interest),因为预期是空中楼阁,我们无从肯定。”
其实不止利率,张五常所谓收入都是“预期性”的。张五常曾说,他千淘汰万淘汰,认为经济学中只能有一个不可见之量——需求量,所谓什么功用和效用不过是不可见的空中楼阁。而现在,尽管未来的收入高低不平,尽管影响利率的预期是空中楼阁,他自己居然还是把由收入和利率折算的财富,变成了“在原则上”,“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张五常大师实证的功力确实不一般呢!且看张大师的例子。
张五常云:“举一个例。如果一个人的财富是一百万,年息率是八厘,他的收入是每年八万。要维持财富不变,这个人每年的最高可能消费是八万,与收入相同。然而,这个人第一年的最高可能消费是一百零八万(财富加一年的利息),但这样消费他的财富在明年会下降至零,再没有财富或收入了。另一方面,这个人一年的最低消费是零(宁死不消费也)──这样,过了一年,他(名下)的财富会增加到一百零八万。”
说实话,大概我太愚蠢了,实在无法理解这个例子。既然财富是所有未来收入的折现,而“过了一年”,这一年就成了过去,未来也就少了一年,按照张五常的定义,财富应该减少才对吧?怎么反而增加了?再说,既然“财富是一百万”,那就是说所有未来收入的折现是一百万,难道折现时利息没有算进收入么?您老人家可是说,“利息是收入的全部”!
那么,那一百万的财富到底又是哪里来的呢?照“过了一年,他(名下)的财富会增加到一百零八万”来看:在过了一年后的那个时间点上的一百零八万财富,其实是在一年前的一百万财富的基础上,累加了过去一年的利息收入。我想,那一百万财富大概只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或者过去若干年的收入的积累了。亚当斯密曾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大概没有想到天下会有从天而降的财富吧?
张五常还说,“没有花掉的国民收入累积起来是财富的增加”,“财富累积是大难题”。据说,“大师如鲁滨逊夫人和哈耶克,因为苦思财富累积这个难题而差不多患上精神病。”可喜的是,我们的张五常大师“终于找到一个把财富累积这难题摘下来”,那就是张五常的“仓库理论”——“累积要有仓库”!
我实在愚蠢透顶,不能够理解,这还未到手的所有未来收入折现的财富,居然还需要一个累积的仓库!根据张五常大师对财富的定义,财富绝对是没可能增加的:未来的收入,当然是“没有花掉”的,可财富是所有未来收入的折现啊,还要怎么累积增加?难道是漏项没有加总完?至于仓库,也许需要一个,未雨绸缪嘛。——可是,当你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存放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过去的了!如果鲁滨逊夫人和哈耶克的财富也是这么定义的,而他们还要“苦思财富累积这个难题”,那就难怪“差不多患上精神病”了。——这反而说明,他们至少还有最起码的逻辑感。否则,就是活该了。
张五常大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全看自己高兴。在我辈后生小子看来,那是如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实在无常啊!